编辑整理:整理来源:抖音,浏览量:71,时间:2022-06-11 02:30:01
非遗技艺传承师证书,非遗技艺传承人申请条件,非遗技艺传承人申请条件
秦玉峰17岁进入东阿阿胶厂,后来师从东阿阿胶第七代传人刘绪香老药师,全部掌握了阿胶传统生产各个工序的操作,他的双手接续上了传承3000年的阿胶世家传奇炼制技艺。
如何让非遗项目薪火相传、流芳百世,让东阿阿胶传承光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玉峰,用38年的实践和创新做了最好的阐释。
“活态传承”阿胶炼制技艺
“作为我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典型代表,东阿阿胶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包括洗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晾胶等50多道工序。这其中,挂旗、砸油、吊猴、醒酒等关键技术,全部由手工完成,要求功力深厚,技术人员操作6、7年往往刚摸窍门。”秦玉峰说。
秦玉峰介绍,目前有关阿胶的工艺流程已有不少著作,但传统阿胶炼制技艺有些关键的制备要点,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阿胶炼制技艺很大程度上依然仰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传承人必须有超强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领会。
2007年,秦玉峰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进入到国家层面保护的序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政府投入是引导,更重要地要靠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秦玉峰说。
身为东阿阿胶总经理,秦玉峰培养了4位年轻的传承人;组织从民间和古籍中搜集整理阿胶古代经典验方和民间验方3200多个;采取以师带徒制,保护一批身怀绝技老药师的同时,培养阿胶传统技艺操作人员近百人。秦玉峰还力主恢复了曾中断百年之久的阿胶最高制作技艺——“九朝贡胶”生产。 如今,东阿阿胶的生产,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制作工艺,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有了新的承载。
生产性保护为阿胶注入活力
2012年1月,文化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落户东阿阿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中一种重要方式是生产性保护。它是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促进非遗产和现代社会的互动融合,给非遗注入生命力。
“生产性保护不等于简单的产业化,对非遗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尊重。”秦玉峰说。
为了遵循和恢复古法生产,自2007年,每年冬至这一天,东阿县都会举办开启九朝贡胶炼制的仪式,让人们清晰的触摸和体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金锅、银铲、桑木材、乌驴皮……用这些炼制阿胶最上等的材料和器具,秦玉峰与8位老炼胶技师,从东阿井中取出“至阴之水”,倒入金锅后,点燃桑柴,经9天9夜99道工序,方成“九朝贡胶”。其制作技艺,代表着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平,它融入传统医学制药、丹药炼制方法,体现了深厚的中医养生文化内涵。
九朝贡胶自2007年恢复生产后,在国内外高端市场供不应求,需要提前一年订制。今天,阿胶产品在回归价值的同时,有了阿胶原粉、桃花姬等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新产品,东阿阿胶在生产性保护的思路下,实现了传统和现代、“非遗”和市场的完美结合。“要在保证非遗项目本真特性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秦玉峰说。
激发薪火相传的动力
一幅十米丹青长卷《九朝贡胶密炼图》,再现了清道光六年冬至时节在省东阿县炼制贡胶的场景,画卷酣畅淋漓又细腻传神。
在秦玉峰看来,恢复九朝贡胶的古法生产,不仅是传承技艺,也是对阿胶文化的守护、对中医药文化的敬仰、对中华文化的追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对这种无形的、非物质的保护,必须要将其物质化,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保存下来。”秦玉峰说
近年来,东阿阿胶通过举办冬至阿胶文化节,投建中国阿胶博物馆、中国阿胶养生文化苑,出版阿胶文化书籍,向社会弘扬阿胶文化,唤醒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记忆。通过文化这个纽带,东阿阿胶实现了从产品营销向文化营销的转型。潜移默化地将养生文化、补血文化、滋补文化、养颜文化传递给消费者,提升消费认知和产品知识,获得产品之外的价值增值。
秦玉峰说:“传承人不仅要传授一种手艺,更要传承一种信念和文化,这才能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内在动力。”
热搜弹幕:非遗技艺传承师证书,非遗技艺传承人申请条件,非遗技艺传承人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