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百度知道,浏览量:73,时间:2022-11-15 23:07:01
铅笔营销软文,铅笔营销方案,软笔宣传文案
铅笔道签约作者丨Klaus
Klaus:曾任精神文明报社新媒体编辑和摄影记者,四年互联网行业经验,关注各类快消产品行业、科技行业、区块链。
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
————蒙田
编者按:2018年,人们嚷嚷着消费降级的玩笑,呼吸着屋外的雾霾和屋内的甲醛,骑着退不了押金的共享单车。到了年底,各家大厂传出疯狂裁员,停止社招的消息,只能默默祈祷自己还能平稳的度过这个寒冬;中兴芯片断供被制裁为中国敲响了技术创新的警钟,游戏公司调整、转型,迎来版号审批重启的消息,咪蒙被除名,舆论再次把自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承受着宏观经济环境和流量红利衰退的双重压力…内容创作者的何去何从?
百花齐放 乱像丛生
2017年“内容为王”的概念席卷全国媒体领域,成为中国媒体界高频率出现的词汇。传统媒体也是首次感受到来自新兴媒体强烈的冲击和各维度的挑战;不得不面对现实和理念的双重变化,全面实行全媒体融合,随之带来的是整体变革:媒体生产的流程→盈利模式→管理方式。然而,变革之后它所呈现的内涵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内容比重连续下降。基于此,大量自媒体账号横空出世,抢占流量的浅滩,不择手段玩弄营销、鼓动虚假舆论之风....各类事件层出不穷,不同呈现方式的平台都在噬尽流量驱使下的红利。
有人说“内容为王”、有人说“流量为王”、有人说“渠道为王”。
投机倒把的太多,我们始终忘了真正在进步学习的人太少,能沉下来专做内容创作的少之又少。先不说天份,光勤奋一项都不是大多数人能坚持的下来的,尤其是原创作者,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剖析问题鲜明的观念,想要完成一篇上千字的精品内容并不简单,不单单是脑力的劳动,也是心生和体力的磨砺。
如果,作为一名全职的内容创作者要长期输出原创精品,不仅要考虑到选题和阅读,还要琢磨受众的口味,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每天的写作会占据你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查数据、比对信息源、构思内容的完整性等等。而在互联网这个时代里,想要长期吸引读者关注你,并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让他们买单的。
而现实,我们看到了太多因商业变味的案例。
2018年下半年国家网信办“亮剑”,针对自媒体乱象开展了大清洗。已依法依规全网处置“唐纳德说”“傅首尔”“紫竹张先生”“有束光”“万能福利吧”“野史秘闻”“深夜视频”等9800多个自媒体账号。至此,各媒体属性的平台也加强了内容审核的强度。
2018年11月10日晚,微信官方迅速推文《拒绝违规内容,给你一个更好的微信公众平台》表态,并公布2018年微信公众平台对不良内容的处理情况,针对低俗内容、网络谣言传播、抄袭及侵权、刷量刷粉、大量传播政治有害信息、恶意篡改党史国史、诋毁英雄人物、抹黑国家形象、制造谣言、传播虚假信息、恶意营销、抄袭侵权、大肆洗稿圈粉等违规行为合计处理20余万个账号。
2019年2月21日,微信公众号“咪蒙”及咪蒙旗下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均显示“该账号已自主注销,停止使用”;与此同时,多家媒体平台相继关闭咪蒙的账号。互联网的特性在于此彰显的淋淋尽致,一大波媒体的口诛笔伐,各界声讨不断,自媒体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有人感慨、有人唏嘘、有人醒悟;
咪蒙在这场了无硝烟的战役中只是一根导火索。自媒体的大清洗是好是坏,每个人的角度都各有观点,可有一点是无争的事实“只有剔除糟粕,才能让自媒体这条路走得更远”。
时代无落日 流量余温下的思考
好的内容能吸引广泛的流量,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而当下,在流量的驱使下,为达目的出现了各种降低内容质量,靠催生出虚假话题来引起争议,一边扮演正义的使者、一边收割上千万的流量;在用户和资本面前,打通两者,内容就在中间吃香了起来,咪蒙就是如此火爆起来的原因。
古往今来,擅文者都很难和商人挂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许多读书人的一辈子的梦想。而现代的媒体,赚钱的方式无非都是1,广告收入、2,平台补贴、3,资本支持、4,流量变现。包括近一两年短视频的风靡,其实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点“流量”。早几年,咪蒙也是才华横溢的人,高学历、好背景,若非一直盲目追寻流量,也不会落得名利尽失。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当然也不止咪蒙一家,许多的内容创作者同样将流量视为核心,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不断制造着虚假、垃圾般的信息;同时,衍生出大量劣质的自媒体号,靠着铺天盖地的蝗虫信息各方去黏去流量。这里可以很简单的去理解:流量意味着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带来变现的结果导向。但流量并不意味着精品,更不意味着安全,这就好比与咪蒙、ofo、滴滴遭遇一般,早期的用户被各种趣文、小便宜吸引,然而使用次数过多,必然会引来用户对其的不满和反感。
而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流量都只是用来变现的途径,流量足够大,那么最终转化变现的几率才会越大。在内容创业早期,咪蒙就是靠各种快餐文来争夺对象,到了中后期就是对用户进行筛检,用句俗话来说“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从之”。
我们再来看,除了对内容创业的本质开始回到内容本身,对流量之外因素的权重越来越多。近一段时间,网上对各类的内容品质评判日益上升;同时,行业也在对版权、资质等诸多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广泛持久的讨论战。
早前,各类网络内容营销课程深入内容创业的大潮,吹嘘甚至哗众取宠成为了获取流量的唯一渠道,可随着监管部门一把“利剑”悬空,在用户画像、平台规则与法律法规,三个不同维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流量驱使内容创业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
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如何让用户能够精准找到好内容,才是平台与创业者该思考的方向。
告别野蛮生长,规范化下的新形式主流
随着国家网信办等监管部门针对自媒体乱象开展了多轮清理整治行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促使新媒体走向规范化。同样,这也给作为流量枢纽的各大内容平台赋予了主体责任,通过筛选和净化、删除劣质内容来形成一道防线。
并且,随着国内网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用户不再盲目追求一些粗制烂造的快餐软文,而是选择了更加有深度和专业的精品内容,这才是用户愿意买单的理由。内容创业者只有离深度和专业知识更近,才能离用户付费更近。
关于趋势,我们可以分析出整个互联网下半场,流量趋势愈发的向头部平台聚焦,跟内容相关的APP使用时间长超过百分之五十,各界大佬都开始了新的一轮布局,抢用户、争时间,各平台也再不断吸引内容创造者,靠补贴资源为原创内容者提供养分。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兴内容开始突围:
短视频行业微视与抖音的分庭抗礼,各自靠补贴的大战吸引内容创业者和MCN机构;从婀娜多姿的舞蹈赛道开始突围而出,成为了记录美好生活的全民APP。垂直领域——小红书,通过特定的内容,吸引这一范围的用户,并且拥有极其高的忠诚度,靠KOL和Vlog精准输出定位的人群。下沉时内容——趣,引用新榜平台文章里面的一个概念“去滤镜化的真实表达,原生态带来增量惊喜”看惯了城里面的高楼大山,向往乡村无边际的田园山水;吃惯了饕餮大餐,向往乡间民味小吃;就是这种下沉似的内容,将是下一个内容的快车道、流量的新高地。2018对于大多数的内容创业者可能会有些困惑或彷徨,流量红利的消退、监管机构的严管、新的玩法又该如何开始?
对于,2019来说,这是一个新开始,同样也是有机会、有门道,如何开始就需要创业者细想。
编辑 | 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