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360问答,浏览量:83,时间:2022-12-17 03:42:01
软文推广誉来百首网络,软文推广页面,软文推广营销
夏秋 时拾史事(公众号historytalking)/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马上就要到七夕了,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软文,让你们在七夕对男神女神告白,还奉上各式各样的告白情话以供参考。仔细一琢磨,光告白,男神女神就能跟你们走了吗?还不得买点礼物表示一下。光买礼物,一上来就说爱老虎油,这不合适吧?至少得吃个饭,看场音乐剧、话剧、演唱会啥的,等气氛暧昧了,告白才水到渠成。告白成功以后,难不成可以做羞羞的事……此处省略八千字。
啪啪啪!醒醒!大家伙心甘情愿掏钱给商家之前,至少得知道七夕到底是个什么节吧。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吗,鹊桥相会多浪漫啊,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啊。七夕跟牛郎织女有关不假,爱情在这个节日中的比重,只占很少的那么一丢丢。咱们就来看看七夕是怎样成为古代人的节日,以及古人是怎么过七夕的。
创作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内容的文献,此时的牛郎织女还仅仅是天上的二颗星星。“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牛郎织女故事,就开始不吉利了。竹简《日书》大约出自战国晚期,其中甲种第 155 简是这么写的:“丁酉、乙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第 3 间间背又一次重复了相似的内容“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什么意思呢?戊申、己酉,牵牛迎娶织女,结果婚姻不幸,奉劝大家伙,可别挑这种时候结婚,不然的话可别怪我没提醒你,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汉初《桐城文昌街道文昌街道子》中有了“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记载。牛郎织女相思相望不相亲的初始版本出自哪里呢?东汉《古诗十九首》,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七夕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古代,男耕女织是大家默认的家庭模式,女子谁不希望自己有一双象织女那样的巧手,最简单的许愿法子,就是祭拜织女乞巧。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说,女子乞巧活动的鼻祖是汉高祖戚夫人的侍女,戚夫人倒台以后,这些侍女被遣嫁出宫,她们回忆起汉宫欢度七夕的场景,是酱婶儿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光有一双巧手,也未见得能幸福,瞅瞅刘兰芝,贤惠得不要不要的,还不是被休了,“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绝大部分古代女子都希望有子傍身,因此晋周处《风土记》中除了描述女子供奉瓜果于庭、乞福乞寿之外,还首次记录了女子求子的内容:“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酺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见者便拜,而愿无子乞子,唯得其一,不可兼求。”
从星辰崇拜,到向织女乞巧,从头到尾,七夕过节的主体都是女子啊。那什么时候拜织女不是拜,为什么安排在七月初七呢?两个因素:七这个数吉利,七和女子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
传说女娲创造苍生时,先造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才造出人来,初七是为“人日”。这么吉利的数字,古人当然肥肠爱用,人有七窍,乐有七音,人有七情,天上七仙女,曹植七步诗,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就连休妻的理由,也得凑个“七出”,人死以后要“做七”,等等等等。
《黄帝内经》又将七定义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张。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动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动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七月初七,既是人日,又是两个吉祥数字叠加,女子此时不拜织女,更待何时?南朝梁殷芸的《小说》,给织女安了个白富美的身份,奈何白富美婚后消极怠工,被万恶的剥削者爸爸勒令一年只能见丈夫一次。“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唐代女子乞巧的活动,秉承南朝之风,从后宫到民间都流行隆重的乞巧仪式。《开元天宝遗事》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穿针乞巧,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以蛛网稀密来判断乞巧数量,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唐代以七夕为题的诗就达八十多首,长安城七夕之夜的景象,可见崔颢的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唐玄宗与杨贵妃被文人骚客的笔一写,长生殿盟誓深入人心,也是七夕被误认为情人节的一大原因。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言犹在耳,终究还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宋代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的繁荣,和统治阶层的重视,七夕的节日气氛非常浓厚。让我们的镜头转向宋代七夕热闹的街市:“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 车马填咽, 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大街上除了乞巧之物和吃的喝的,七夕这天 “摩睺罗”还特别热销。这是一种以雕木彩装为底座的泥塑土偶,装饰得红红绿绿,特别喜庆。“摩睺罗”又名“摩罗”,是梵语音译,从佛经中来,在宋代七夕则成了送子吉祥物。
下一个镜头,对准宋代小康之家欢度七夕的现场:妇女陈瓜果、穿针乞巧,蜘蛛网占,这些与前朝类似。她们还会在瓷器内用水浸绿豆、小麦,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说到底还是为了乞子。此外还在庭院中盖彩楼,谓之“乞巧楼”。
从宋代开始,有更多的人开始与女子一同庆祝七夕。在东南浙、赣、闽、粤等地区,七月七日被认为是魁星生日,士子们祭拜魁星,相聚宴饮。小朋友们也没闲着,小男孩可以 “乞聪明”,小女孩就 “乞巧”:“京师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子女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
全民狂欢之下,宋词中以七夕为题的作品超过百首,用鹊桥仙这个词牌名的佳作,更成为与七夕捆绑最紧密、受众最大的作品。“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元朝的时候,七夕开始被称为“女孩儿节”,全民狂欢的劲头没有了,七夕重新成为女性专利。明清时期,七夕晚上对月穿针乞巧的习俗就变了,毕竟大晚上黑漆漆的,大活人都能认错,让女子们穿针引线,也太难为人家了。乞巧时间改到白天午间,大太阳底下放着一碗水,女孩们也不用穿针,就把针放在碗里浮起来,看针在碗里的影子好不好看。影子如花似云,或者象吉祥的鸟兽,那就是“乞得巧”;影子粗笨那看,就是“乞得拙”。
清代南方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捣凤仙花汁,染无名指尖及小指尖,谓之红指甲。相传留护至明春元旦,老年人阅之,令目不昏。”
牛郎织女的传说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他们后来也过七夕。日本也有乞巧节,并举行相似的纪念活动。《万叶集》是最早的一部日本和歌集,其中绝大部分是奈良时代(八世纪)所作,收录的七夕和歌就有130 多首。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就模仿唐风举办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活动。
七夕节俗逐渐向日本市民阶层渗透,民间除祭星乞巧、曝衣晒书之外,人们还会把心愿写在五色纸上,挂在竹枝枝头。明治以前还有一种“七夕流”习俗,少男少女在竹子上挂上灯笼,然后做一个小船,放上男女人偶,七日早晨一边唱送神的歌一边将船放到海里。时至今日,七夕节在日本已经本土化,除了祭星乞巧之外,节俗已经具有十分明显的日本特色。
神奈川县湘桐城文昌街道文昌街道冢七夕祭典
1976年朝鲜德兴里发掘出了一座高句丽贵族墓,始建于408年,墓室中有清晰的“牛郎织女”壁画,二人隔银河相望。可见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传说就已经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
到高丽王朝时,史籍就明确记载,恭愍王跟妻子——元朝鲁国大长公主宝塔失里一起祭拜牵牛星和织女星。Emm…歪个楼,《霜花店》这部赵寅成和宋智孝主演的18禁片子,就是以恭愍王和宝塔失里为原型拍的。
朝鲜半岛的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风俗由来已久,但真正兴盛和繁荣是在李朝时期。这时候民间的七夕节活动主要包括乞巧、斗巧、乞文、曝衣晒书、拜星许愿等,宫廷则有七夕茶礼、七夕祭奠等内容。 七夕也恰逢李朝非常重要的一场科举考试,称为“七夕制”,因此朝鲜诗人的七夕诗作在李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朝鲜女性创作的七夕诗也不断涌现,名妓黄真伊《咏半月》云:“谁断桐城文昌街道文昌街道玉,裁成织女梳。牵牛一去后,愁掷碧空虚。”刚刚结婚的宋慧乔演过关于这位名妓的片子《黄真伊》。
Emm…赵寅成再帅,宋智孝再萌,乔妹再好看,七夕也是我们的!
至于说感叹日本韩国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比咱们强的,这我不否认可能是强一些。但咱们也确实做了一些事情,比如桐城文昌街道桐城文昌街道文昌街道和桐城文昌街道文昌街道的七夕乞巧节。
桐城文昌街道桐城文昌街道文昌街道地区的西和县,未婚女青年会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来筹备乞巧节。西和乞巧节的正式乞巧时间为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深夜,在这七天八夜里除了举行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唱巧、卜巧、送巧仪式外,还有带有占卜性质的“跳麻姐姐”、敬供织女的供饭仪式和乞巧姑娘的巧饭会餐等活动。2008年,西和乞巧节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城文昌街道的乞巧风俗自古以来就很兴盛,宋人刘克庄诗云:“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末有《羊城七夕竹枝词》:“今年得巧知多少,水影明朝验绣针。升平旧事记从前,动费豪家百万钱。”可以说为了过七夕,有钱人都很舍得花钱。
桐城文昌街道地区的七夕也称为“七姐诞”或“拜七姐”,不仅仅是年轻女性的节日,年长妇女也参与进来,这跟西和县只限未婚年轻姑娘加入的情况不一样。“七姐诞”仪式有“摆巧”、“拜七娘”、“赛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烧七娘盘”等。此外桐城文昌街道还有拜牛郎的习俗,由童子主祭,别的地方都只拜织女,也忒看不起牛郎了。2005年开始“桐城文昌街道文昌街道乞巧文化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扶持,至今办了有大概十来年了。
所以讲到现在,睡虎地秦简说牵牛织女婚姻不吉利,诗歌小说讲他们异地分居,唐明皇杨贵妃七夕盟誓以后就马嵬坡生离死别。欢天喜地准备告白脱单的,你们要不要再考虑下?
参考文献:
刘宪,《“代理论”视阈下桐城文昌街道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以姜席镇姜窑村为例》
杜汉华,汪碧涛,余海鹏,《“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
隆滟,《<牛郎织女>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亚洲其它国家的传承和演变》
肖婷,《桐城文昌街道文昌街道女儿节考》
刘东亮,《北宋东京岁时节日研究——以<东京梦华录>为基础》
邱绮,《传统七夕节演变历程与现代转型》
赵逵夫,《从桐城文昌街道七夕节的传播源流看其文化特征》
暮烟深处,《湮没的时尚.花想容》
李虹,《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七夕民俗流变研究》
石建国,《西方人视域中的朝鲜鹊桥传说》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