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360问答,浏览量:69,时间:2022-07-24 00:42:01
便利的软文营销,便利的软文营销方案,经典软文营销
❶
写大公司的故事容易被贴上“写软文”的标签。事实上采访企业故事并不轻松。哪怕真的受了对方委托去写一个正面故事,也很难拿到你想要的所有信息。
不是所有的公司的创始人/管理层对媒体都友好。隔行如隔山,很多人虽然是成功的创业者、大老板,却并不理解媒体的角色和运作规律。在我漫长写作生涯中,遇到能理解并且对采写给出有意义协助的创始人是绝少数。还有一些人重视媒体,却不知道什么信息重要,讲的都是信息含量和价值很低的套话。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每个CEO都应该接受一下怎么样与媒体沟通的培训。客观上来说,企业和媒体并不永远都是利益一致,很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媒体要的是好的故事,尽可能准确的事实,或者所谓的“流量”。企业要的是良好端庄的形象,对股东有利的舆论,以及对企业盈利有帮助的报道。这一点在很多金融界交易人士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金融市场是零和游戏,因此他们很谨慎,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偶尔面对媒体,也只是选择性表达,涉及到生计和竞争力的绝密部分是不可能分享的。我并不是在指责谁,我理解每个个体的角度。小到个人,大到企业,有些信息人家并不想对外公开,能够分享出来的始终只是冰山一角,剩下的要靠自己去拼凑和理解。无论写作对象是什么,这都是写作者永远要面对的问题。那我为什么要关注便利蜂?
❷
简单粗暴地说,我判断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这让人兴奋,并值得记录。不久前,我在混沌大学上看到庄辰超的分享《便利蜂:算法驱动,升级便利店体验》。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关注便利蜂。在这之前,我对庄辰超的理解只停留“去哪儿”创始人的模糊形象。那个视频中,他从一个模糊而遥远的“牛人”还原成了一个我可以理解和感知的真实创业者。在混沌大学的讲台上,穿着浅蓝色衬衣和休闲裤的庄辰超更像是一个极具感染力、同时又脚踏实地的程序员,而不像一个身家数十亿的成功人士。便利蜂是庄辰超创立的便利店。如今在已经开了超过500家,超过全家、711和罗森在数量总和。如果只是浮光掠影,普通人很难看出便利蜂和其他便利店有什么本质区别。但随着我对便利蜂的了解逐渐深入,我发现它企图要做的改变是革命性的。简单来说,就是便利蜂在尝试用“算法”取代人在便利店运营各环节中的角色,把所有的决定都由机器来做,让人单纯地去做服务。这样的例子我在文章中解释地很充分,许多例子让人震撼。在此就不重复了。但是我强烈建议你花10分钟读一下。庄辰超在混沌大学的视频我看了五六次。第一次看时,有两处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他说当你走进便利蜂,有97%的员工会对你说“欢迎光临”,有80%的员工会对你微笑,并“露出牙齿”。我不相信有任何其他便利店会有意愿、或者有能力去统计员工的露齿率。第二是庄辰超提出极大的使用算法来把人给替代掉时,说到“每一个有人的节点都会导致效率下降”,所以便利蜂工程师的责任就是尽情地建模、编程,而店长和店员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绝对服从电脑的指令。
虽然此刻他是自信而友善的,但我却在这句话中感受到一丝凉意。一种机器VS人类的优越跃然而出。我作为人类一员感受复杂。
❸
要竭尽全力把“世界模型化”的程序员绝不止庄辰超一个。只是便利蜂处在一个足够下沉的领域,中午要去买个盒饭的普通人,也突然发现自己“被算法饲养”了。而作为中国最硬核的科学便利店,它会坚持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总策略,在便利店这个典型的零售行业里把“去人化”进行到底。
目前看来,便利蜂背后资本追求的效率和人类追求的便捷是有重合的。但这两者是否也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比如当人在便利蜂这样一“人机结合”的体系中沦落成为一个“工具”后,怎样保持人的尊严和意义感?目前看来便利蜂的店员都很自豪,因为他们比同业者赚得多,更能干。要适应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节奏,其实他们也是需要不断更新自我的。但总的说来,他们会不会演变成机器上的螺丝钉?长期以往的“去人化”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所谓被机器异化的问题不仅限于便利蜂的员工。当消费者的购买数据和历史行为都被输入进系统,从而生成更多诱惑消费者购买的优化方案后,人类也不过是算法中的目标函数,那时我们是否还会甘于被算法“饲养”?便利蜂是否会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我们还无法判断。但它俨然是一场有趣的社会/商业实验。历史上,人的流水线工业化曾引发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存在主义整个思潮的兴起都与此相关。智能化被算法饲养的社会,又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哲学?让我们继续观察。
顺便分享两条有趣的读者评论
1.“便利蜂”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蜂群行为本身是种宏观维度的涌现结构,微观维度底层个体是很简单的规则驱动(也就是算法)。这样的两层结构跟庄辰超手上在做的事结构很类似。
2.庄辰超和梁建章真是CP,一个人叫大家使劲生,一个人说“我的生意靠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