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抖音,浏览量:88,时间:2022-08-16 18:21:01
营销中心开放媒体软文,营销中心开放空飘文字,发布媒体软文
新闻稿曾有过它辉煌的历史,在社交媒体还没出生的时代,它是企业对外发布官方信息的一个最主要的形式和载体。时移世易,今天舞台的主角是各种活色生香的浸入式新闻稿即软文,数字化立体式传播,传统的新闻稿已经沦为边缘。
很多媒体老师谈到企业新闻稿,总带有一种鄙夷的口气。没错,世面上确实流通着很多脑残又低劣的新闻稿,但即使是艺术也有大量的低劣仿冒品不是吗?当我回顾自己十几年短暂的媒体生涯,愈发感觉到一篇有分量方便营销的新闻稿确实浓缩了媒体这个行当的专业准则,寄宿着一个媒体人的信仰。因为生产每一篇有分量的优秀新闻稿,一定要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点,用清晰的逻辑讲述观点,把专业性做到极致。号角讯根据新闻稿发稿专家——联播快讯直接发稿加微信lyztqq 平台文章的阐述归纳有以下几方面:
无可非议,一篇新闻稿不外乎就由那几部分组成,只要将几要素中“5个W”交待清楚就行了,这些只要具备一点写作常识的人都能做到,没什么好深究的。其中也不乏那些常规、一般题材的新闻,如一些单位每天召开的一些例行会议和开展的各类活动,涉及这类新闻,只要对事件作简单了解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就能完成一篇新闻稿。甚至某类新闻稿不费吹灰之力拿相关文件出来“复制、粘贴”一套就成了。
而作为一篇有分量较成功的新闻稿,或者说一篇较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不单只会写那么简单和轻松,除了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外,从整个构思到动笔,投稿至发布,它还凝聚着许多“无形”的东西。
就说在写稿之前吧,就有很多值得考虑的因素。看到或发现一个新闻事实马上动笔去写,而不去关注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这是很多人的做法。其实在写稿之前,犹如厂家要生产的产品,在没弄清楚市场行情之前就去生产新闻稿,难免有些盲目和冒险。
写新闻稿,或是其他类型的稿件也一样,在送一些社会媒体、有一定影响和权威刊物的稿件,在写之前,对其刊物的日常用稿方向和特点,以及所开设的栏目作一定了解是必要的。自己所写的稿件将面对的“受众”是谁?该站在怎样的层面和高度去写?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有的放矢。这点,无论是投单位自办的刊物,还是送其他外媒都是值得考虑的。有时,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或许会因投的时机和方向不对而“石沉大海”。什么时候该写哪方面的新闻、什么时候去报道才是最佳时机。例如一篇反映女性先进事迹的通讯稿,在“三.八”节前夕投出去就比平常投要容易上稿得多;报道一些教师题材的人物通讯,在教师节来临或上面正在倡导和开展的某项全国性、地方性大型活动,如“寻找身边优秀教师”,或正在开展歌颂教师题材方面的征文活动的那个时期、那段时间就得赶紧完成发出。
同时,对于一篇已完成好的新闻稿,它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如散文、言论、小说等,写好了“冷却一下”,放过几天若发现瑕疵又回过头来修改,或中途遇上几个亲朋好友聚会、或临时有其他急事先“放一放”,都是允许的。甚至几十年拿出来,它仍不会变“值”,而新闻稿这点就显得很“无奈”,它必须“趁热打铁”。就一篇写好的新闻稿,尽管它的选材是如何精到,构思是怎样巧妙,若在时间允许范围内没能及时投稿发出,那它也只算是一张废纸,而整个写稿过程却是徒劳和枉然,这是新闻中常说的时效性。一篇完成好的新闻稿是如此,而在写稿的整个构思和动笔的过程也是一样,在实际生活中,在信息渠道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许一个人得到的新闻线索和信息,其他人早已耳闻,早在着手准备了。若前面已有人发稿,那后面第二个写的其意义将大打折扣,除非他有“能在新闻中挖新闻”的本领,否则他写稿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浪费表情”。对此,一篇成功新闻稿背后至少要克服两个字“拖”和“懒”。
一篇新闻稿在决定发出和投稿之前,更要百般“呵护”,要像父母对待自家孩子那样用心,对他负有高度的责任感,持一种严谨的态度。把握好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整个事件的真实性。当中还要克服依赖思想,不要总认为上面有编辑和编委把关,自己何必操那心。有时,尽管一篇有问题的稿件会在编辑审稿的过程中细心发现得以及时指出和更正,没产生多大负面影响,算是万幸,但万一审稿人一时大意?没察觉?最后责任最大的还是写稿人自己,所谓“文责自负”。在现实生活中,以及一些媒体所报道的某人因“文字问题”(事件失真、字语不当)而被处分、被“下课”,甚至引发官司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再有,一个经常在稿件中出问题的人,势必导致今后收他或用他稿件的编辑畏惧三分,编辑在稿源充足和定稿过程中也相对会把那类稿件先砍掉。
一篇真正有分量方便营销的优秀新闻稿,其实还隐藏着一个新闻“触角”,它不同于“嗅觉”,说的是如何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而“触角”它是潜伏存在的,一个人纵然他有“三头六臂”,但因个人工作环境和性质,以及生活圈子的局限性,他所获得和掌握的有关信息及线索总是有限的。主动结交同事和朋友,有个好的“人缘”,扩展自身的活动圈是写新闻稿,或者更深一层说,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门长期值得修练的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人在新闻写作中让素材“左右逢源”的前提和因素。而身在单位,悉心关注单位当前的改革和发展,以及身边涌现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单位领导在大小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做个“有心人”。关注这些就是在为自己平时从哪方面写、如何写作准备和铺垫,这些可算是新闻写作线索的“源头”。身在企业单位,更多的还要关注自身行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和优质服务等工作现况和特点。
现在很多“外圈”自媒体人、通讯员等朋友经常向我抱怨:为什么现在我们总会感到无法深刻的表达我们内心的想法?感觉一切无从说起,又或者,我们面对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总是感觉没有素材呢?其实这和我们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那这种无话可说的现象究竟该怎么解决呢?在自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拥有好点子,成功的进行自我营销呢?这可能就是他的“触角”出了问题。新闻也并非要等它真正发生了才叫新闻,而那些大家普遍关心、感兴趣而迫切想知道却又没有途径知道的,正在进行的一些常规工作同样隐藏着新闻。
同时,要会利用自身优势和现有资源。在机关、行政上班的,或是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员,他们对上面领导活动、单位开展的重大工作、组织召开的一些大型会议等方面题材的新闻固然占有绝对优势。而作为基层一线的通讯员,他们工作在一线,平时与外界、与广大群体接触,所感知的人和事更多,相反,有时他们所报道的东西更显鲜活和生动。例如搜狐号北三简讯“北三县香河梨园照相馆,顾客拍照为何愿意排长队等两小时?”;号文传时讯“1个亿的‘小目标’,怎么会放过?”;晚报“老师随意缺课,学生回家自修,上课咋也‘缺斤少两’?”;号媒体老梁“借助‘互联网+’,梨园照相馆实现行业升级新突破”;阳光报“狼狗咬伤我左腿,主人打断我右脚”等等,可谓基层一线“经久不衰”、是很好的新闻写作题材,这些却是基层通讯员和自媒体人独有的优势,非常利于营销传播。
Handwriting text Act Fast. Concept meaning
即使未来传播的形式和载体变化多样,总有一些本质和灵魂是不能改变的。目前最流行的一种传播套路是情景浸入式的方式,把人带到一个场景里,靠一个奇葩的故事、偏门的视角,然后带你走着走着,冷不丁祭出温柔的一刀——插入软文。咋一看十分精妙,但这样的套路有一个致命的bug,做得多了就显得太刻意,极不真诚。
总之,新闻稿营销博大精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概括,一篇有分量的新闻稿的撰写是新闻营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闻营销成功的一个关键点。(文稿/梁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