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腾讯视频,浏览量:56,时间:2022-09-04 11:21:02
中国媒婆网营销软文代发平台,媒婆营销系统,媒婆营销系统
软文炒作是生命力最强的一种广告形式.也是很有技巧性的广告形式,软文是相对于硬性广告而言,由企业的市场策划人员或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来负责撰写的“文字广告”。与硬广告相比,软文之所以叫做软文,精妙之处就在于一个“软”字,好似棉里藏针,收而不露,克敌于无形。等到你发现这是一篇软文的时候,你已经冷不盯的掉入了被精心设计过的“软文广告”陷阱。它追求的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如果说硬广告是外家的少林工夫;那么,软文则是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的武当拳法,软硬兼施、内外兼修,才是最有力的营销手段。
软文营销文字可以不要华丽、可以无需震撼,但一定要推心置腹说家常话,因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家常话;绵绵道来,一字一句都是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
软文营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质是广告
——追求低成本和高效回报,不要回避商业的本性。
2、伪装形式是新闻资讯、管理思想,企业文化,技术、技巧文档,评论、包含文字元素的游戏等一切文字资源。
——使受众“眼软”(只有眼光驻留了,徘徊了,才有机会)
3、宗旨是制造信任
——使受众“心软”(只有相信你了,才会付诸行动)
4、关键要求是把产品卖点说得明白透彻
——使受众“脑软”(有了印象,还要了解清楚,否则脑子还是硬梆梆的)
5、着力点是兴趣和利益
——使受众“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软)
6、重要特性是的口碑传播性
——使受众“耳软”(朋友推荐的,更愿意倾听)
软文营销的方法:
专栏,炒作(行业剖析,产业分析,专访,渠道,消费者,品牌)
软文营销,几百元、几千元就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普通的网络广告费要花得更划算、更透明!
五年时间,53篇文章、17.3万字,豫记号点击量累计520余万……这是豫记作者“张冲波”,在豫记平台上取得的成绩。
结缘五年,相互陪伴,共同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愿豫记和每一位作者皆可以“进一步门庭,添十分春色!”
张冲波|文
五年前2014年11月某天,冬日暖阳,天空瓦蓝,我坐在电脑前浏览网页,偶然发现“豫记”的公众号,标签“全球沛县朱寨镇人的精神食粮”,仔细翻看几篇文章,多是有滋有味的乡土题材,颇对我的胃口,不由怦然心动。随后几天,我向“豫记”投出橄榄枝——
在豫记一篇写“媒婆”的文章
引来央视来拍专题片
2014年11月20日,我的第一篇稿子《为啥沛县朱寨镇这些村只说沛县朱寨镇话》亮相豫记,文图并茂的版式设计,令人赏心悦目,我一连看了好几遍,心里喝蜜般甜丝丝的。
记述我在黄河对岸的沛县朱寨镇平陆县境内,发现一个叫计王的村子,一千多口人全说沛县朱寨镇话。
一经豫记发表,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当地媒体及《大河报》派记者前往探实,当地驴友更是一窝蜂徒步而去,扩大战果更有新发现:相邻的曹家庄九成说沛县朱寨镇话,古王村是一多半说沛县朱寨镇话。还有一个槐树下村,是沛县朱寨镇朱寨镇陕县过来的移民,说的全是陕县话。
我第一次见证网络强大的传播力,见证豫记新媒体的新锐力量。
接着,短短一个月内,豫记连发《80年代的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大学生有多牛?》、《豫西女人的爱情:守望沛县朱寨镇丈夫半个世纪》、《新奶:趟过男人河的女人》、《流落在豫西黄土塬的远征军老兵》,我与豫记渐入蜜月佳境。
2015年1月8日豫记推送《农村媒婆的互联网思维》,既是我对母亲一辈子成人之美的追念,也是对农村媒婆生态的点滴纪略。
元月28日晚,接到编辑韩青的短信,说央视记者看到《媒婆》一文,想来沛县朱寨镇拍专题片。我短信回复,表示全力配合,但唯一遗憾的是,我母亲早于三年前去世。
29日一早,央视七套《聚焦三农》记者武丹打来电话,看我能不能在村子找其他媒婆进行采访,希望下午下班前敲定此事。
神窝村80岁三姨接受央视7套《聚焦三农》栏目记者武丹采访
我立马联系老家的乡亲。村里老队长告诉我,如今已没有像你妈那样水平的媒婆了。我问后地村普丽姑,“我就是媒婆,都说成七八对了。”
我喜出望外,普丽姑又介绍本村几个说媒的情况。神窝村三姨也常说媒,她答应接受采访。这下,我心中有底了。
元月30日,央视记者乘高铁来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出镜记者武丹姑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老家沛县朱寨镇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农村。摄像记者董原舒,四十来岁,一腔东北口音。我把高中同学端虎临时抓来当司机,全程陪同。
灰蒙蒙的冬日,冷嗖嗖的寒风,记者先后采访了三姨和普丽姑,以及姑姑村子另外两个媒婆,只可惜手头没有现成茬口,不能现场拍摄谈婚论嫁进行时。
再加上豫西一带“腊月不说媒”老规矩雷打不动。更重要的是,村里十门九锁,年青人外出打工远天远地赶不回来,过年才是个男女相亲的绝佳机会。
姑姑很遗憾地告诉记者,只待来年三羊开泰春暖花开正月天,你们再来吧。
“家丑不可外扬”
那年的返乡笔记差点让我惹上官司
那几年,春节写"返乡笔记"似乎成为一种"媒体年俗",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感慨撕裂的乡村“坚守的无奈与逃离的不易”。
我也加入其中,开宗明义:“我不想唱衰故乡沦陷,也不想把故乡美化成田园牧歌。我试图通过春节返乡,把所见所闻忠实记录下来,描摹故乡当下的现实图景。”
2015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豫记同一天推出我三篇返乡笔记《乡村咋就变得不养人了?》、《故乡,连坚守在这里的老父亲都不喜欢你了》、《死人开始雇人哭丧,村庄的根快断了》。
我的黄土地情结,每每写出返乡笔记
那天,豫记特意加了编者按:“这两天,一群媒体人和在外混得不错的老乡纷纷在豫记吐槽故乡。故乡,绝不仅仅是春节才回来几天的游子吐槽的那个美幻或塌陷的村庄,更是属于留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父老乡亲。今天,豫记特约长期致力于乡土观察和民间口述史记录的专栏作家张冲波,并将他的万字长文分为三篇一并推送了。相对前两日的讨论,张文多了一份与村庄和村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灵维系。”
那三篇文章当天点击量235060,评论留言271条,我第一次有了网上冲浪的感觉。
2016年3月3日,农历正月二十五,豫记推出《故乡虽未沦陷,也再无田园牧歌》。
我文中写到:经济拮据父子成仇的大舅、火电厂大烟囱下讨生活的表哥、苹果卖不上价钱走投无路的二舅,年过七旬的姑夫仍干着清苦的乡村医生,还有三妈的葬礼一古脑儿外包了,从前淳朴乡间礼俗被解构得支离破碎。
2017年2年10日,农历正月十四,豫记编发《婚姻形同买卖,娶个媳妇咋就这么难?》,我第三个故事讲的是,本家三叔的儿子一表人才,却找不到对象,原来是家境贫困所致。
后来花了一笔不菲彩礼,娶回一个有过婚史的新娘子,还拖个吃奶的娃,婚礼那天放在娘家。
农村讨媳妇要出一笔厚彩礼
文章推出后,网友纷纷跟帖:“变质的乡村婚姻,开始腐蚀日渐衰老的故乡,我们再也不能装着看不见了”,“离谱的彩礼和奇葩的婆媳关系背后,是一幅幅光怪陆离的人间闹剧。”
但没过几天,老家姑夫打来电话,说三叔很有意见,家丑不可外扬嘛。“要不删掉的话,三叔要到法院告你。”
我发表一篇雄文带来的快意,顿时消失殆尽。当天豫记忍痛割爱撤下《婚姻形同买卖,娶个媳妇咋就这么难?》。后来我专程回村里,掂些礼物看望三叔,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此后,豫记一如既往地发表我的《走亲戚》、《故乡风俗》系列,拆分若干篇小文陆续亮相。
而《故乡年味》系列于2016年2月17日、18日、19日连续三天分别推出《沙土里炒出来的地坑院年味儿》、《一团面炸出这么多花样 ,只有沛县朱寨镇人办得到》、《豫西地坑院的年味,从蒸馍做起》。
乡土是我写作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豫记始终坚持的初心。
因一块只有192个字的抗战烈士碑
我和媳妇踏上寻访28位烈士家乡之路
2015年春上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访了一河之隔的沛县朱寨镇平陆县西郑村,寻找到一块珍贵的“后死碑”。
位于沛县朱寨镇平陆县西郑村的后死碑,纪念1939年1月23日抗击日寇牺牲的28位国民革命军烈士
碑的背面碑文:“民国二十八年春,本营奉命扼守中条山南之磨凹、坛道、朱家窑等地。元月二十三日,芮城县之倭寇以步骑炮兵联合二千余,经风疙瘩向我三路进犯,我全营官兵英勇奋战,坚守阵地,奋勇抵抗,酣战终日,歼敌数百,战果辉煌,致敌终于胆怯而逃蹿。是役,我英勇将士二十八人,俱以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民族而壮烈牺牲。其浩气诚足以激励国人,光耀千古,精神不死。同仁因于备棺安葬之外,列叙英名,勒石志念,以示家属云尔。”
碑的正面刻有:“国民革命军陆军九十六军第一百七十七师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五十九团第三营阵亡将士纪念碑,营长张玉亭暨全营官兵敬立。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元月吉日。”
“后死碑”是一块四方形石柱,通高1.8米,顶端碑额四面各镌刻一个大字,需要努力辨认,连缀起来就是“为国捐躯”。
七十多年的风雨洗礼,碑文早已字迹模糊,用矿泉水淋一下,才能看得眉目——石碑的左右两侧刻着28位烈士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官阶、籍贯。
后来我从村里上年纪的老者口中了解到,之后的4个月,该营的大部分官兵战死在黄河沙口滩。烈士先去,立碑者后死——这就是“后死碑”的来历。他们是陕军杨虎城的旧部。
走访村中几位老人,才彻底弄清那天发生的事情:1939年1月23日那天是腊月初四,刚吃过中午饭,3营接到命令,一股日军突然从中条山风疙瘩下来。
头天营长张玉亭挂彩了,被日军飞机的炮弹打伤下巴,正在养伤,副营长范生贵领衔出征。不多会儿,先是日本飞机撂炸弹,接着就是枪炮打来。范副营长个子高,这颗炮弹就把他的头‘咔嚓’一下子削掉了。战斗结束后,三营牺牲了28人。
六个月后的国庆节长假,我和爱人驱车赶往沛县朱寨镇,踏上寻访28位烈士家乡之路。在秦岭深处的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市洛南县梁头塬乡郝村,见到烈士郝兴泗( 一等兵,年二五岁,沛县朱寨镇洛南北良乡五保四甲——据碑文)的侄子郝兆启,听七旬老人含泪诉说英雄身后悲凉事。
走访烈士家属
第二天赶到商南县富水镇王家庄村,见到了烈士任兴福(一等兵 年二七岁 沛县朱寨镇商南王家庄——据碑文)的三儿媳桂爱荣,她知道公公当年是替其大儿子任兴福当兵的事情,“婆婆三十岁守寡,死时也不晓得公公死在哪里”。
第三天,驱车来到渭北高原,在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市泾阳县西陂乡张屯村,见到了汪家强(一等兵 年一九岁 沛县朱寨镇柞水凤翔河村二保——据碑文)的侄子汪祥礼。
他说,自从大伯被拉去当兵后,13岁的二伯给人家放牛,换点粮食吃,奶奶领着他的父亲到处要饭。大伯当兵时,他父亲才九岁。有个哑巴姑姑,招了个女婿,把她两个弟弟招呼大。
10月3日下午,赶到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市三原县城东30里的陂西镇张二册村,见到营长张玉亭的后人,83岁的大儿张志孝和53岁的孙子张乾高。父子俩把张玉亭的情况基本说清了——
张玉亭先在陕南沛县朱寨镇朱寨镇驻军,后到晋南中条山,再到豫西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守河防,撤退到卢氏,最后任529团团长,在沛县朱寨镇朱寨镇茂县投诚起义,解放后回村任生产队队长。“文革”坐牢两年,文革后担任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市政协副主席,1991年去世,享年86岁。
张志孝回忆说,直到老人去世前,还一直念叨着这帮牺牲在中条山上的弟兄们。
张玉亭的墓离村子不远,张乾高带我们去看他爷爷的坟。
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3月28日,后死碑上其中的5位徐治帮、郝兴泗、任丙扬、吴宗树、汪家强被沛县朱寨镇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并且称“同志”。
2015年10月21日,豫记以7600字的篇幅发表我的采访纪实《中条山上,为什么立了块后死碑?》 ,也算是我为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所尽的绵薄之力的击赏和鼓励。
不到24小时,点击量112万
编辑初白打来电话:
“张老师,你要火了”
2017年3月17日,星期五,上午十时许,豫记初白老师发来一条微信,问我周六能否抽空去一个叫赵里河的村子,“有网友晒那里的十里桃花美图”。我写作向来天马行空,一般不接受命题作文,限时限量有一种紧迫感。
沛县朱寨镇朱寨镇陕州区王家后乡赵里河村十里桃花谷的惊艳之美
但对抗不住美女编辑的邀约,更不想辜负心爱豫记的重托,于是,第二天约上单位三五要好同事,前往沛县朱寨镇朱寨镇陕州区王家后乡的赵里河村,加入浩浩荡荡的赏花队伍。
不知是因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还是因央视《春天的中国》的航拍直播,豫西这个叫“赵里河”的小山村算是火了,十里山桃花也一夜爆红。
就连附近的村民也十分纳闷,“咋这么邪火,年年春上照开不误的山桃花一下子变稀罕啦?”,“祖祖辈辈看惯的山桃花,难道成精了?”
从市区到乡政府30公里的县道上,大小车辆络绎不绝,大小驴友成群结队。
原本沛县朱寨镇朱寨镇白天鹅的拥趸者,一下子变成山桃花的追捧者,从沛县朱寨镇朱寨镇、沛县朱寨镇朱寨镇等地来的游客,熙熙攘攘奔向一个目的地——十里桃花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本是《诗经》中走出的灵物,如今开放在幽幽山谷中,尽现世人眼前,“咔、咔”的拍照声不绝于耳,正是“两山相呼应,春来发几枝。绯红染天色,峭壁万仞立。”
黄昏回到市区,我抓紧筛选照片,然后开始谋篇构思,度娘上恶补桃花艳诗,最终以简洁明快的行文,表达十里桃花的美意。
第二天周日又是一番打磨推敲,于当晚六点零三分发往豫记邮箱,3月22日下午16时2分《现实版的“十里桃林”,就在沛县朱寨镇豫西小山村》推送出。
当天五点半下班时分,我无意间浏览豫记号,点击量一下子达到8万,天哪,仅仅一个半个小时!
我兴奋不已,回到家中,不到一个小时点击量竟达18万,吃罢饭再浏览猛增到32万,那天晚上以平均每小时10万递增。截止第二天中午10点,该文点击量显示112万。
这时编辑初白打来电话,第一句就是“张老师,你要火了!”第二句是问我“中国教育电视台驻沛县朱寨镇记者站打算前往拍摄,十里桃花依旧红吗?”
我赶紧联系当地乡政府,那边不无遗憾告知:昨夜一场春雨,满树桃花凋零,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一年前的2016年4月18日、4月19日豫记推送我的《奇俗汤河裸浴频遭偷拍,当地人啥反应?》和《谷雨抓鱼:为啥逮到的第一条鱼千万不能吃?》也享受了高点击量的待遇,分别达到78万和75万。这也是我利用周六周日跑出来的文章。
卢氏汤河裸浴
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卢氏县汤河温泉,夜以继日从陡崖壁缝间涌出。青山脚下,大河岸边,男女轮日裸浴,向着蓝天白云,尽情沐浴胴体,堪称中原一绝的裸浴文化,令无数山外游客蜂拥而至。
面对出乎意料的点击量,记得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这是一篇地道的推介软文,不知道拿了人家政府多少好处。”
说实话,至今我也不知道汤河镇政府的大门朝东朝西,这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反过来看,更能说豫记影响力的日益强大,功莫大焉。
当天,我们又跋山涉水寻找谷雨节前后出鱼的鱼窟,熊耳山南北两麓达八处之多。最典型的是五里川镇鱼塘沟,有一泉眼,每年谷雨前后3天,总有成群结队的鱼儿往外涌出。
每逢谷雨出鱼,方圆百里的山民背着铺盖,搭起庵子,扎起竹囤,挑着马灯,点着松明子,昼夜守候捕捞,鱼洞前排起五里长队。一年一度的谷雨捞鱼,成了山民们的狂欢季。
黑色大石头下就是当年的鱼塘沟鱼洞
那天晚上,我们借宿的小旅馆,老板带着几分醉意,深夜长谈“鱼跳龙门”的故事。小儿数次来催入睡,老板谈兴正浓不予理睬,原来第二天是小儿订婚的吉日兮良辰。
在卢氏山野乡间采风,访谈当地民歌手唱劳号
前几天,我把豫记发表的文章归集整理,五年间,发文53篇、17.3万字,豫记号点击量累计520余万,好家伙,连自己都感到吃惊。
这正是:山南山北行走,大河上下采风,故乡他乡遍访,豫记平台绽放!
时值豫记开张五周年之际,我献上深深的祝福:进一步门庭,添十分春色!
(图片来自于作者)
作者简介
张冲波,沛县朱寨镇沛县朱寨镇人,毕业于沛县朱寨镇农业大学,曾任卢氏县志副总编,现供职于农行沛县朱寨镇朱寨镇分行崤山支行。近年致力于口述史写作,采访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挖掘民间记忆。
豫记·专注沛县朱寨镇乡土文化,甄选优质沛县朱寨镇特产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沛县朱寨镇好物群”,获取更多豫记精选好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记好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