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优酷,浏览量:96,时间:2022-09-20 16:56:01
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
1万粉丝的主播老师,晚上直播间里有几百学生在听课;
早上5点,上百名学生聚在一个快手直播间里上早自习;
家在县城的普通主播老师,却有一群自发的专属“铁杆粉丝”;
在快手上,499元的付费直播课程复购率能到90%;
这些都是园钉&园钉汇创始人、未来之星9期创业营同学王旭做“短视频+教育直播”后分享的真实案例。
园钉以K12班级圈管理平台起家,成立于2016年。园钉最初是基于微信服务号实现教师沟通的工具,包含一键录入成绩、发送学情分析、个性化布置作业和考题、定向发布通知等功能,帮助一线中小学教师减轻日常教学、沟通和管理的负担。
2020年以来,在原有业务线之外,园钉还探索了“短视频+教育直播”的业务——园钉汇。在跑通业务逻辑后,园钉汇孵化了第一批主播老师,也取得了单个老师月营收超百万的成绩。
探索的同时,园钉汇也在重构教育MCN的概念。王旭把自己做的事理解为“本地网校”——短视频获客,直播间上课。而“本地网校”的目标则是,孵化1万个10万粉丝以上的主播老师,实现月营收5000万元以上。
如何从0到1探索“短视频+教育直播”,短视频平台上如何实现“本地网校”,年营收6亿的目标还有多远,线下机构如何借力短视频平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王旭的分享里。
分享目录:
逻辑:服务80%未被转化的学生不是MCN,是本地网校月营收5000万的目标如何实现成功率90%的增长方法论短视频试听,直播间上课温度:从付费直播到月卡会员(10万粉×100+人直播间×1万+gmv) ×1万人:技术化、标准化、流程化本地网校的下一步:教育OMO、to B共同孵化以下为王旭第一人称叙述,未来之星编辑:
逻辑:服务80%未被转化的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其实很简单,就目前来看,在线教育投放后的转化率都不高。就社群来说,免费课的平均转化水平在3%-5%,做得好的能到15%。低价付费课的话,转化率可能更低。
我们微信里有几百万用户,很多已经上过免费课或低价课了,但最后都没有转正价课。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首先是对低转化率的好奇。为什么会有80%左右的人没有被转化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价格。正价课基本都是每年2000元左右,贵一点的要3000元。价格因素的核心底层逻辑是什么?不是买不起,而是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的问题。这些家长花3000元报名线下老师的课,基本不会犹豫。
第二个原因是中心化教研的问题。大厂的老师虽然都是清北毕业生,但教研都是一样的。那下沉市场的用户是不是认可“清北名师”,这是要打问号的。相比起来,本地化才更重要。
这也是本地化网校兴起的原因。逻辑很简单,因为圈层不一样。相比清北名师,家长更愿意找本地县一中的老师。这也是导致80%的学生没有转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要做的是服务到这80%的学生,这是我们的核心底层逻辑。“短视频+教育”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
想要服务这80%的学生,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价格能不能更低;第二,能否有更多本地化的老师。
之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比如某进校产品,自己招聘老师做课程,但从工具转教研并不容易。既重,成功率也不高。而对于头部机构来说,本地化教研的投入产出比不高,做起来也特别重,所以基本不会去做。
园钉之前是卖流量给大厂,赚的只是过路费。但团队本身没有做课的基因,做不了。这两个事情就一直放着。当时我是完全不玩快手的,但深入了解之后,我发现这里有两个核心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短视频平台已经有大量的教育类内容,有大量本地的老师。
第二个因素,短视频平台和其他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算法匹配的。算法匹配意味着从底层逻辑上抛弃了过去的投放。投放的话,只是打广告,双方的了解和互动很低;算法匹配短视频,是基于用户的过往数据,匹配是非常高效的。
从这两个因素来看,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找到生产教育内容的人,然后平台的算法帮助实现低成本获客。这就解决了前面提到的课程价格和本地化老师的问题,也是我们选择做“短视频平台+教育”的底层逻辑。
不是MCN,是本地网校MCN是指这里的生产关系,我们和老师不是雇佣制,而是经纪合约制度。这就使得我们的成本只是中台的固定成本,只需要老师有时间和意愿。但我们要做的是本地网校。
首先介绍一下,本地网校在快手平台成立的前提。
之所以主要做快手平台,是因为二者的算法不同。快手的算法相对来说更普惠。普惠可以理解为多方受益。
平台上有创作者和消费者。快手会给UGC的草根创作者基本的流量,最开始还会给冒头流量。对于制作能力无法对标PGC的草根主播来说,可以获得均衡的曝光机会。
其次,在快手平台的消费端有个词——“极致性价比”。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实现消费升级,这也是平台普惠的另一个方面。
所以我们下场做这个事情并不难,我们的口号是让所有草根老师上来。依托于园钉之前的积累,我们在300个城市有自己的老师用户。要想在这300个城市里找到当地老师,这个并不难。快手上本身就有一部分老师,我们后续也可以再培养。
我们的模型很简单,按照不同学段和不同主流学科,在300个城市里做老师招聘,服务被忽视的80%的用户。这些老师孵化出来之后,可以提供市面价格一半的服务给消费者。
对于老师来说,一个是个人IP诉求,一个是变现诉求。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以更高性价比的价格买到更适配的教育内容。对于平台来说,可以通过教育内容实现调性的变化,并且实现更长时间的用户停留。对于第三方服务方,可以从中获得收益。在这4方关系的模型里,所有人都是受益方,因此更可持续。这是普惠的底层核心逻辑。
对于我们覆盖的300个城市的老师,他们不需要成为大V。因为100-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大约有15-20万的K12人口。老师只需要在本地城市做到5-10万粉丝就很好。
5-10万的粉丝目标,也意味着我们不是要做电商逻辑,不要持续增长后卖课,而是在线上做服务、做交付。
线上不是直播卖课,是直播上课。
因此我们希望帮老师做的是“铁杆粉丝”,是做复购。5-10万粉丝,有100-200粉丝持续付费,这对于单个老师就是不错的回报。
如何服务好粉丝,让粉丝认可老师的课程,是最核心的逻辑。
因此,我们的定位不是MCN,是本地网校。
月营收5000万的目标如何实现我们给单个老师定的目标是:做10万粉丝,保证直播间100人,实现每月1万元营收。
整个园钉汇的目标是,在300个城市,做1万个老师,分成比例是50%。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1万人x1万元(月营收)x50%(分成比例)=5000万元(月营收)。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对个人老师的定位是10万粉丝以内,有稳定100人以上的高质量的直播,这就能保证每个月实现1万元的营收。对于这些老师所在的城市来说,相当于收入翻倍了。
园钉汇的一位主播老师,单日营收12.6万
这就是我们的业务最简单的模型。实际上我们第一批老师,做得最好的老师一个月营收上百万。
此外,尽管都是在快手平台上做教育内容,但老师之间基本没有流量竞争。因为老师是负责不同城市的不同科目。甚至同一城市不同科目的老师之间,还可以导流。
目前我们做的还是快手平台的活量,还没有做导流。我们会侧重同城活量,目前同城活量的占比能到20%-25%,其他是公域流量。
侧重同城活量的同时,我们也很看重同圈层的流量。因为快手的算法是内容推荐,会自动筛选用户,所以需求相同的同圈层非常重要。
一个小县城的老师,他讲课的内容肯定不适合大城市的人,但对于同样级别县城的学生就很适用。即使是我们在的主播老师,有100多万粉丝,其中有近4万粉丝在。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粉丝虽然在一线城市,但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延庆等区。
成功率90%的增长方法论之所以强调同圈层的逻辑,是因为按照上面的公式,最终是要通过做服务交付来实现营收目标的。所以我们不会特意做大头部,而是希望做更多10万粉丝的账号。
既然目标是做1万个10万粉丝的账号,我们整个的SOP就是:通过规模化来服务差异化的教育需求。
在新的生态中实践,第一步是证明单账号的增长方法论。
要想老师愿意和我们合作,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涨粉,一个是变现。
因为我们不是要做头部大号,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增长方法必须是普惠的——签约100个素人老师,至少要有80%以上的老师能够培养出来。这样的孵化体系才能得到认可。
园钉汇孵化的一位主播老师,单日涨粉1.8万
我们花了2个月的时间,打造了一个完整的SOP,孵化周期是12周。整个12周里,老师每周会达到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培训内容是什么,作业是什么,配套的管理是什么,这些都包括在内。
SOP相当于我们生产的一个教研体系,一个素人老师按照我们的方法实践,4周左右能够做到快手1万粉丝,整个平台的平均数据是十多个月。
我们的孵化方式类似于黄埔军校,一个月一期老师,每期4个班。其中可能跳级,也可能留级。孵化目标是“361”,10%的老师淘汰,60%的老师达到目标,30%的老师“破圈”。“破圈”就是能够实现更多的营收。
短视频试听,直播间上课与营收直接相关的指标,不是粉丝数,而是直播间人数。短视频吸引粉丝关注,但真正的价值在直播间内。
第一,要明白短视频与直播的区别,教育与电商的区别。
短视频吸粉,直播间带货,这是电商的逻辑。粉丝多,来直播间的人就多。电商交付的是商品,粉丝看的是性价比。
如果换做教育行业,短视频吸粉不难,但直播间卖课并不容易。目前很多头部机构都开始做短视频,通过拍短视频段子,积累了不少粉丝。但被短视频吸引来的粉丝,并不一定会在直播间下单。
141万粉丝教育主播,直播间只有14人,主讲和直播老师也不是同一人
首先,头部机构的账号并不隶属于一个老师,短视频出镜的老师不一定直播。粉丝对直播的人没有亲密度,就比较难转化。
其次,即使出镜,主播老师卖的也往往是机构其他的课程,不是自己教的课程,相当于“纯带货”。
教育要交付的是服务,需要建立信任感和亲密度。
头部机构还是把“短视频+直播”当成微信公众号2.0,是用投放的逻辑在做——短视频相当于获客的内容,直播间相当于做转化。没有信任感和亲密度,转化效果肯定不会很好,也很难有持续的付费。
我们做“短视频+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老师自己出镜,售卖自己的课程。短视频就是老师的讲题视频,相当于试听课,直播间就是老师的直播课。这相当于让老师用创业的思路参与,头部机构很难实现这点。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点,是直播间人数。
我们很多1000粉丝的老师,直播间能有几百人。因为我们的老师从来不拍段子,所以涨粉并不很快,但被解题视频吸引的粉丝,粉丝质量高,转到直播间的概率更大。
被教育短视频吸引的粉丝,进入到直播间后,如果发现不是在讲课,是在卖货,那肯定有心理落差,很可能流失。
所以我们不仅会让老师在直播间继续讲课,还会培训老师讲课更有趣,把销转逻辑包含在讲课的过程中,打造高质量的直播间。
最后要关注的就是变现。
在我们之前,快手上的变现是知识付费的逻辑,也就是卖录播课。录播课是虚拟商品,售卖的逻辑还是电商的思路。
卖录播课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完成重服务的交付。用户买完课后,没人管他看不看。而我们现在在做的是付费直播。快手平台为这个功能专门做了产品迭代。
付费直播课会定好上课时间,学生付费后来上课就行。这本质上就是在线大班课,在直播间就完成了交付。
我们也会有作业,虽然稍微重一些,但这样才会有复购。直播是在快手平台,作业和学习群会重新回到园钉里。园钉本身就有包括作业在内的教学管理功能,每个主播老师都可以建班。
持续的直播间交付,持续的作业批改,这本身就是在线网校的逻辑。结果就是复购率非常高。
付费直播的内容与当地学情同步,学校里面讲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学生在直播间可以持续学习,也就会持续付费。
付费直播还能够帮助老师省去短视频拍摄剪辑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我们老师的视频都是自己拍的,短视频的拍摄和剪辑质量不会特别好。但如果是付费直播,老师们就可以正常讲课,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温度:从付费直播到月卡会员因为是在快手平台直接交付,我们的课程都是卖399元、499元、599元的。比其他头部机构用来引流的9元课贵很多。
我们现在已经不做低价课了,因为极致性价比并不是单纯便宜,还要看最终的服务是什么。
老师做一部分,园钉的系统做一部分,加在一起就包括了预习-上课-作业-答疑的全部环节。这是用户不选低价课,选我们的原因。
快手平台的重要逻辑之一是温度。“短视频+直播”是陪伴式的体感。我们的老师不论短视频,还是直播都是自己出镜,学生对老师的关系就完全不同。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复购率非常高。
后续我们还会推出月卡会员的产品。每个月的付费直播课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彻底变成陪伴式的服务。一个老师起码有200个“铁粉”,月卡单价如果是500元,那一个月就是10万元的营收。
一方面,会员体系解决了老师们需要持续产出课程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学情同步上课。一方面,会员体系使得陪伴式的概念更强,会员体系会形成圈层,圈层就具有长期稳定性。
在这个圈层里,我们还会做很多的运营活动。比如,每个月的评比打卡作业优秀的学生,并给表现好的学生邮寄图书等礼品。这么做的下一步就是“升华”成荣誉逻辑,而不是简单的上课逻辑。
这里最核心的就是教育属性的交付,实现有温度的陪伴式教育。
回归到做“短视频+教育”的逻辑上,我们并不是要让老师成为名师。因为一个老师不可能服务1万人,但可以服务100-200人,并且可以很好地服务。这个量级的“铁粉”数量已经能够给老师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而这样的话,老师对我们的依赖也比较高,不至于出现“名师出走”的问题。
(10万粉×100+人直播间×1万+gmv) ×1万人平台、工具、服务三条线的方法论已经有了,典型案例我们也做了30多个老师,逻辑已经跑顺。剩下的事情就是达成1万人的目标,这只是时间问题。
实现1万人10万的目标,不可能是几万人的服务团队。
为了高效达成目标,我们最开始就想清楚要技术化、标准化和流程化。
我们首先和快手产研联合打造了一个强中台,组织架构分成ABCD组——素材组、运营组、直播培训组和社群组,还有前端BD和后端技术支持。
基于SaaS系统,将各个功能模块都最大程度技术化。比如运营组,我们会开发SaaS系统,监控短视频平台的多项指标。从数据层面,给老师提供标准化的指导建议。
标准化才能可复制,才能保证老师“做号”的成功率;标准化才能可规模化,避免陷入“人海战术”。如,数据监控可以帮助判断是否需要投放;持续更新的素材库可以减轻老师的内容负担等。虽然我们分了很多组,但全部加在一起就15个人。
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部动作流程化,更高效率地批量打造1万粉以上的老师账号。
本地网校的下一步:教育OMO、to B共同孵化在具备以上基础后,先入局者的先发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因为是粉丝逻辑,尽管增长曲线不一定会非常陡,但是持续的、稳定的增长。留存也会非常高,持续产生价值。
本地网校之后,我们的下一步是做教育OMO。
以十几万人的小县城举例,我们有语数外三个老师,每个老师的付费人群如果在40-50个左右,加起来就是一个100多人的本地付费群。
那这三个老师是不是可以一起开工作室或者品牌绑定?甚至直接去租共享教室,或者和本地教培机构绑定,自带报名的学员。这是从线上到线下的教育OMO。
我们也在和线下教培机构合作,机构出老师,共同来孵化。这样的话,机构就相当于增加了线上获客的能力,也可以实现线上低价课向线下正价课导流的OMO模式。
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
作者:整理来源:悟空问答,时间:2022-11-10 11:07,浏览:47
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黄埔短视频流量获客系统怎么样
作者:整理来源:优酷,时间:2022-09-20 16:56,浏览: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