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秦庭之哭
【拼音】:qín tíng zhī kū
【简拼】:qtzk
【解释】: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示例】: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绵竹 刘宇亮)作~。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近义词】:包胥之哭
【语法】:作宾语;比喻乞求别人援救
秦庭之哭 成语接龙
【顺接】:哭丧着脸 哭哭啼啼 哭天喊地 哭天抢地 哭天抹泪 哭岐泣练 哭眼抹泪 哭眼擦泪
【顺接】:包胥之哭 抱头大哭 抱头痛哭 长歌代哭 长歌当哭 干啼湿哭 蛤蟆夜哭 号啕大哭
【逆接】:暮楚朝秦 三户亡秦 又生一秦
【逆接】:秦七黄九 秦书八体 秦关百二 秦墓竹简 秦失其鹿 秦女楚珠 秦宫块砾 秦庭之哭
秦庭之哭成语2成语秦庭之哭出处:《左传》、《国语》、《史记》都记载有“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
秦庭之哭《左传》、《国语》、《史记>都记载有“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
伍子胥和申包胥,本是好朋友。因为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投奔吴H,立蜇要灭亡楚国,为父兄报仇。申包胥劝他不要为了个人私仇,背叛祖国。伍子胥不听。申包胥说:“如果你一定要灭亡楚国,那么我也立誓:一定要复兴楚国。”
伍子胥到了吴国,首先帮助吴公子光夺取政权,立为吴王阖闾。他又进一步策动吴王阖闾,趁楚国内政混乱的时机,兴兵攻楚,攻破了楚国的郢都。这时,楚平王巳死,平王的儿子昭王,仓皇逃走。伍子胥掘出楚平王尸体,鞭尸三百,算是出了胸中的怨气》
申包胥见伍子胥这样做,十分激愤,便找到了楚昭王,商议恢复楚国的大计。不过这时的楚国,内部力量已经非常衰弱,非请邻国援助不可。申包胥主张向秦国求援,因为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楚昭王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国总不能坐视不救。楚昭王同意了,便任命申包胥为特使,出使秦国。申包胥见了秦哀公,便竭力陈述楚国的危急情况、吴国的横暴无理,并且指出,吴国好比“封豕长蛇”,贪得无厌,灭了楚国,势必继续扩张,侵人中原,那时秦国也太平不了。因此要求秦国快快发兵伐吴,一方面固然是帮助楚国复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秦国自身的安全。
可是,秦哀公却不愿意打仗,只是敷衍申包胥,说:“你路上辛苦了,先休息休息再说吧。”申包胥不肯退出,继续恳切地请求,秦哀公—味敷衍,最后索性不理他了。申包胥在朝堂上靠墙站着,呜咽地痛哭,哭声日夜不绝,连一口水都不喝。哭到第七天,申包胥已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秦哀公被感动了,说道:“楚国有这样忠诚的爱国之士,不怕不能复兴,我们岂能不予援助!”当即亲自出来,捧着申包胥的头,赶紧给他喝水、服药,把他救醒,并且向他朗诵了《无衣》-诗。
《无衣》是秦国的诗,其中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等诗句,是拿起武器对付共同敌人的意思。申包胥知道秦哀公决定出兵,便叩了九个头,表示最深重的谢意。
秦国派出两员大将,带领兵车五百辆,合计约四万人的兵力,和楚国的残余军队联合一起,一下子就把吴军打败了。吴王脚闾的兄弟夫差乘机带者自己的部队抢夺王位,闻闾只得停战撤兵,回去应付内乱,楚国就收回了全部的失地。
楚昭王从此改良政治,重用贤才,楚国逐渐恢复了强国的地位。
秦庭之哭成语3【注音】qín tíng zhī kū
【出处】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四年》
【解释】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用法】作宾语;比喻乞求别人援救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包胥之哭
【同韵词】建瓴高屋、十斛量珠、顺风而呼、剖蚌得珠、公车上书、将伯之呼、饮水食菽、叠见杂出、叽叽咕咕、层见叠出。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吴国进攻楚国,楚国大败。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动,就答应出兵救援楚国。
【示例】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绵竹★刘宇亮)作秦庭之哭。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鼓励当事人,百折不挠。有时人在遇到阻碍刁难或被拒绝等不如意的情况发生时,便会心生退惧之意,甚至就此放弃。须知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在努力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考验当事者的决心。故事中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的援兵,连续七昼夜不眠不休,诚意终於感动秦主愿意出兵增援,让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知,凡事除了必须下定决心之外,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与不屈不挠的毅力。不论过程有多艰难困苦,绝勿轻言放弃,朝着目标持续努力,相信成功之日,已经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