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固执-择善固执之
原创,时间:2022-12-17 03:22:07
关于择善固执内容导航:
1、择善固执
论语里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意义深远,其善要明理而为之。
南宋理学大成晦庵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北宋五子之一伊川先生的弟子尹氏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朱子语类里补充道:圣人之学,异夫常人之学。才略举其端,这里便无不昭彻。然毕竟是学。人若以自修为心,则举天下万物,凡有感乎前者,无非足以发,吾义理之正。善者固可师,不善者这里,便恐惧修省,恐落在里面去,是皆吾师也。
近代儒家大成宾四先生说: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道在人身,不学于古人,不见此道之远,有所自。不学于今人,不见此道之实,有所在。不学于道途之人,则不见此道之大,而无所不包。
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道无不在,惟学则在己。能善学,则能自得师。读此言,似夫子就在眼前教人,实则夫子乃观于古今,人道之实如此,而举以教人。夫子之教,非说当如此,实本于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为教。
钱师引人入胜,寻其本源。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此后孟子道性善,皆本于此章所举人道之实然,而推阐说之。然则孔子之创师道,亦非曰人道当有师,乃就于人道之本有师。《中庸》曰:“道不远人”,其斯之谓矣。
窃以为三人为众,此三人不仅仅限定为三人,或许有更多的人,三人之说,除己之外需要比较,比较而言需要两面。引申有一定量的群体。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认知不同,业力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自然行为处事不同。这里对观察外境的个体而言,无可无不可,个体的欲望边界不同,善、不善在其中,客体之映象均在主体的自我因需所取。不在他人而在自己。
何为善?何为不善?不善是否谓恶?这里有边界的思考,没有定义不能择行。善从何而来?善是好人做好事么?与人为善指的是什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善的概念范化了,着落在行为上的举动而忽略了其本源。善为良行,良是善解。良是行为选择的方案,良为优是方案首选。符合道义可以的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是可欲才是自己想要的,孟子说:“可欲之谓善”。
善的变化表现有千万种,可欲为其根。不要轻视了“欲”,释迦的三界之一,跳出三界看三界,欲界为色界之能量,色界为无色界的马甲。欲者:生之力,亡之因。如告子所讲:食色性也,欲者性也。不及者,有不成之危,但过者,有亡己之险。
夫子说:“过尤不及”。不及还是本体的性质,只是不足而已,不涉及性质的改变是肯定。过之则是走到了事物本源的对立面是否定。“可以”方为恰如其分,体现事物的合理性是自然,自然而然可以的谓之可欲,这是善,是物之天然。不可以的,也是不可欲的,相对于善而谓不善。善、不善并非泾渭分明,它是个变量,条件的不同,环境的不同,目地的不同,操守也不同。
欲有义的变量,无可无不可。义者仁的变化,仁者爱人。夫子说:里仁为美。朱子说:此美为善之实。可见善有个仁义之心,起心动念,见仁义而行择善。固执,坚持这样做便是良德的操行。善者择其固执,不善者自己反省之。也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但每个主观认识的不足导致见善不以为善,见过不以为过,见善执之易,固执不易。见不善易,改之不易。
见贤思齐容易,见不贤而内自省确不易。道德经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阳明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扬善弃恶为格物。复杂多样性的社会系统,千差万别的各种缘起,心里和行为的一致性是理想状态,真实的世界是没有一致。和而不同便是群体的相处之道。性相近、习相远,不同是天道,和合是人道。择善而从,从容中道,道不远人,人能行道,修道在教,教在化人。
善、不善是性,率性至关重要,摄住自己的性,把握住欲望,在成性存存的道义之门中开启生命之旅。此是彼非,此非彼是。需要放在比照的时空里判断,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善、不善者所欲的变量合理之分别也。义者宜也,和者常也。和而不同,此义为善,非义成恶。择之不可不辨,辨之不可不从。在人间、行人道、说人语、奉人事,此为师法。
2、择善固执而执之的意思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
来自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
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站们法市木值的输部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
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圆行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
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
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
阶云人,天人合一就是人
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主严而马永操仅上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浓最司讨担沙决连赵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接阳天道就是诚,人道
饭时死黑王介皇的许头营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
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吸胞身轻如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愿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
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
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模间试。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
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答南百木批快讨细第,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
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
,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
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
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
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境判富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
,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
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
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
应粮松吗乐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妒实银新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
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
由余客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
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
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
氢华绍千人合一之境界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3、择善固执之
找到了好的自然要坚持,就算是(让别人)看上去很傻很鲁莽,又有什么值得放在心上的呢?
行业热门话题:
【择善固执而执之的意思】【择善固执之】【择善固执止于至善】【择善固执之出自哪里?】【择善固执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择善固执原文】【择善固执原文朗诵】【择善固执国学拼音版】【学而不固 择善固执】【国学择善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