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原创,时间:2023-01-23 09:40:08
关于自我概念内容导航:
1、自我概念
自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ì wǒ,一指自己,二指自己对自己,三指自己肯定自己,四指相偶;相依。[1]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也指自己反思后纯净公正的内心世界。
基本解释
1. [self; oneself] 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即本我的意识能动性;“自我”(“自”来自;“我”内心深处;来自我内心深处的感受,称:自我感受的表达。自己与自己的心灵的对话感想(自我醒悟)。
2. [ego] 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
3. 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
引证解释
1. 指自己反思后纯净公正的内心世界。
清谭嗣同《怪石歌》:“自我钦之若危岫,浊酒以酹歌以侑。”
瞿秋白《赤都心史》三三:“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的困难而进取,屈伸自如,从容自在。”
2. 谓自己对自己。
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
3. 自己肯定自己。
《文选·陆机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虫皆有此情。” 吕延济 注自我谓自说己是,相物谓物皆相轻。”
4. 相偶;相依。自,犹相。
宋苏轼《戏书乐天身心问答后》诗:“渊明 形神自我, 乐天 身心相物。[3]”
区别
“自高”、“自大”、“自夸”、“自傲”与“自我”表达的词义、概念、意思不同,不能等同使用。“自我”是褒义词,不是中性词,“自我”通常形容好的事物和表达好的概念时使用,如“自我醒悟”、“自我反思”。
自我
[ zì wǒ ]
基本解释
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
详细解释
1. 指自己。
清 谭嗣同 《怪石歌》:“自我钦之若危岫,浊酒以酹歌以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三:“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的困难而进取,屈伸自如,从容自在。”
2. 谓自己对自己。
3. 自己肯定自己。
《文选•陆机<豪士赋>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虫皆有此情。” 吕延济 注:“自我谓自说己是,相物谓物皆相轻。”
4. 相偶;相依。自,犹相。
宋 苏轼 《戏书乐天身心问答后》诗:“ 渊明 形神自我, 乐天 身心相物。”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自我分化重要的原因有:
1、分化水平高的人拥有更健康、弹性的亲密关系。高分化的个体由于能够区分和管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因此也会尊重对方拥有自己的感受。他们更能接受关系中的差异,愿意承担分歧和争执。因此,他们的亲密关系也更加的健康、弹性;
2、高自我分化的人自尊水平更高。分化程度高的人拥有清晰的自我概念,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相对客观,并且更能内化自己的成就。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热门的话题,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在古代,哲学家们还不能把人的“自我”与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如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控制人的形体活动,是人的意识,又控制着灵魂自身,是人的“自我”。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概念研究是从詹姆斯开始的,他把“自我”从意识活动中区分开来,将“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学。自詹姆斯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几度兴衰。在行为主义出现之前,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兴趣浓厚,但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渐被忽视。后来人本主义出现,特别是罗杰斯,对自我概念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认知学派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视。自我概念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对其研究、应用得到普及。在研究自我概念时,由于认识、方法、人性观及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推荐答案!)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2、自我概念是什么意思
镜我。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来自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医且兴转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扩展资料:
只有通过传播,通过互动,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形成“镜中我”。在库利的著作中,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要素,没有传播,人际关系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办法形成“社会我”。
库利认为“镜中我”形成有三个阶段:一、我们所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二、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的判断,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怀反饭略苦季振燃必影绿的判断;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3、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
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二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上,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童年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出现了新的飞跃,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 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 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 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 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
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的反省自己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 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总之,自我监督,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着眼于“发展”,二者共 同承担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
行业热门话题:
【自我概念是什么意思】【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自我概念名词解释心理学】【自我概念具有什么功能】【自我概念紊乱可有哪些表现】【自我概念包括】【自我概念抗拒改变但抗拒改变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自我概念理论强调一个人的单选】【自我概念紊乱发生的高危人群是】【自我概念名词解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