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游龙戏凤
话说《游龙戏凤》
姜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游龙戏凤》( 以下简称《戏凤》) 是戏曲舞台上常演的折子戏剧目,最早被收录于清乾隆《缀白裘》花部乱弹折子戏中,直至今日约有280 余年。剧情讲明武宗正德帝微服出游,乔装军官模样在山西大同梅龙镇酒馆投宿,见店主胞妹李凤姐美貌,顿生爱意,趁店主李龙不在家,加以调戏,又追至凤姐卧房,被闭门拒之。后武宗告以真实身份,收凤姐为妃。此剧亦可称《梅龙镇》、《戏凤》或《美龙镇》。虽不知剧作者何许人,剧本之文学性亦算不得上乘,然观众对舞台上正德帝与凤姐互相耍逗的表演情有独钟,看各家演各派,所谓各有其风韵之美。
梆子腔《戏凤》问世以后,又有徽班伶人贵笙、王天喜、小天祿等人唱响京城,从《日下看花记》、《众香国》、《评花》等京剧史料中可略知一二。从光绪年间至清代结束,福寿、四喜、三庆、同庆、春台、义顺和、宝胜和、小吉祥班均演此戏。这期间旦角于舞台上都踩跷,始作俑者为魏长生,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
清蕊珠旧史《京尘杂录·梦华琐薄》序:
闻老辈言: 歌楼梳水头、踹高跷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故一登场,观者叹为得未曾有,倾倒一时。
魏长生的表演柔媚酥骨,踩跷更添几分娇嫩。后凡遇儿女情长、卿卿我我之戏,众伶皆学魏三。皮黄《戏凤》一戏在梅兰芳演之前,旦角没有不踩跷的。在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摘录了谭富英的一段话:
( 按) …我和王大爷( 瑶卿) 聊天,谈到《戏凤》,他说,当年,你祖父起同春班和田桂凤唱过这出,后来我搭你们家的同庆班时,田桂凤就离开了。我也会唱《戏凤》,是余紫云的路子,因为我没有跷工,始终不敢贴出。现在兰芳的大脚片李凤姐唱红了,我很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大胆试一试,拿你祖父和我在台上的人缘来说,应该也不会砸锅的。
老辈艺人所言若真,魏三之风可见厉害。此一种表演模式直至梅兰芳又有新风尚。民国伊始,梅兰芳之《游龙戏凤》脱颖而出,成为了自民国后最具影响力的版本之一。
梅兰芳《游龙戏凤》
( 一) 梅兰芳、余叔岩之《游龙戏凤》
民国七年( 1918 年) ,梅兰芳约余叔岩搭班,余叔岩提出排演《戏凤》的想法,梅兰芳立刻同意了。后梅余两人之《游龙戏凤》是齐如山根据《缀白裘·戏凤》梆子腔和皮黄班本子等改编而成。
梅兰芳主工青衣花衫,《戏凤》以往是花旦的应工,当然不乏青衣唱此戏拿手的,如余紫云。他唱此戏踩跷,仍随魏风。号称余紫云第二的票友陈子芳此戏是跟余紫云学的,与老生泰斗谭鑫培一起唱过此戏。梅兰芳先向陈子芳请教了当时余紫云《戏凤》路子,之后在陈子芳、陈彦衡、齐如山等一干人的协助合作下,与余叔岩边排边改。
是年10 月19 日,梅兰芳和余叔岩在吉祥园首演《游龙戏凤》,这天满座,反响极好。后据梅回忆,当时余出场还略有几分紧张,直到拾巾子一场结束才松弛下来,之后嗓子越唱越开,台下情绪也愈来愈热烈。10 月24 日,山东水灾筹款会,邀名伶于第一舞台。梅余之《游龙戏凤》,张豂子在《歌舞春秋》中评论:
梅兰芳余叔岩之游龙戏凤,梅饰凤姐,静婉之姿,娇憨之态,在在动人心目,叔岩饰正德帝,相得益彰,海棠花一场之唱作,两人演来入化,姿致无限,应叹观止。
荀慧生《游龙戏凤》
又记录民国八年( 1919) 元旦,北京筹办四郊贫儿学校,特邀梅余再携手:
【戏凤】梅兰芳与余叔岩合演,工力悉敌,允称珠联璧合,梅饰凤姐,一宗紫云法度,而参以己意,稍加变化,神而明之,遂成杰构,唱工圆亮,身段轻盈,传神处,尤极隽妙,此剧凤姐须做得不纤不佻,不庄不重,而处处更须略带娇憨态度,畹华演来,正是去泰去甚,恰到好处,正德帝谛视凤姐之面,梅于此处,居中而立曰: “再看看,”又曰: “还要看看,”正德谓“我乃当今正德皇帝,”梅则复居中而立曰: “我乃当今正德皇帝的娘啊。”此等处,如奇葩怒放,浓艶无伦,描写娇憨之态,蔑以加矣。叔岩饰正德帝,做派神气,均极生动,唱工更饶韵味,惟扮像似不及凤卿之堂皇富丽耳。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记:
演出之后,果然大受欢迎,每次堂会或义务戏,总是演此戏,…如今演此者,都是学他二人,但词句身段都差多了。
梅余之版本去除了原先本子中庸俗细琐的表演,虽照梅言依旧解决不了本子的根本性问题,但修改之后确实使武宗与凤姐的邂逅有所美化,减轻了人们对武宗花天酒地的一贯印象。另从演员表演角度来看,此版意义不仅在于开辟了凤姐不踩跷的先河,并使得大批青衣、花衫者开始涉足《游龙戏凤》了。
梅余之《游龙戏凤》唱响后,名伶们跃跃欲试。尚小云、刘景然于民国十年( 1921 年) 4 月17 日三庆园,程砚秋、高庆奎于同年12 月25 日华乐园均曾演出此戏。对于尚、程二位,《戏凤》均为初演。白牡丹荀慧生倒是为四大名旦中最早唱此戏者,民国四年( 1915 年) 7 月14 日于丹桂园皆演出此戏,但从文献看,《梅龙镇》只他一人,正德之演者为何不落名,难道是为片段剧唱? 荀是四大名旦中唯一工花旦者,他唱《戏凤》为最早者也是常情。
( 二) 荀慧生之《游龙戏凤》
民国七年3 月初( 梅余首演在同年10 月) ,刘景然、荀慧生于第一舞台合作《游龙戏凤》,张豂子《听歌想影录》记录:
刘之老腔调,一成不变,亦难为他,牡丹之李凤姐,可以最通俗之娇小玲珑四字形容之,爱牡丹者,必许为知言,惜刘景然与之搭配,太觉颓唐耳。
刘景然固然是好角,亦有落伍之势,而白牡丹则年轻有为,他的生活化表演让青年人顿觉耳目一新。
民国十一年( 1922 年) 2 月19 日,荀慧生与马连良首次合作此戏。马演正德较得人心,既能表现皇帝之风流倜傥,又不失帝王的尊贵身份。荀之凤姐小家碧玉,清新可人,该剧成为了荀、马联袂献艺之代表作。
《申报》民国十三年( 1924 年) 5 月13 日载:
次为马连良白牡丹之游龙戏凤,是剧堪称珠联璧合,工力悉敌。四平调极难讨好,而连良竟以写意出之,并足耐人寻味,向可贵也。歌时聆者咸屏息无声,仅惟摇头晃脑而已; 慧生唱亦不弱,做工尤细腻熨贴,三次拾巾、姿态三变,各有佳处,小儿女一种憨情娇意,其妙到秋毫巅,博得盛名,非幸致焉。
民国后,坤伶渐成风。坤班崇雅社、庆麟社、奎德社在北平时唱《戏凤》。尤其崇雅社演此戏更是频繁,较为著名的有李桂芬,可与当时老伶恩晓峰齐肩。恩晓峰与十三旦之《梅龙镇》,张豂子品评道: “恩晓峰与十三旦合演,皆女伶中之翘楚也,恩资历甚深,为女伶演老生之前辈”。沪上《申报》记录了民国二年、三年《戏凤》上海演出情况,十三旦张少泉为最多。其次还有张文艳、陆菊芬等。日本波多野乾一之《京剧二百年之历史》记录坤伶擅长此剧的还有: 翁梅倩( 老生) 、蒋君稼( 旦) 。
马连良、张君秋之《游龙戏凤》。温如华先生供稿
最具戏剧性的是坤生孟小冬与乾旦梅兰芳合作的《游龙戏凤》,这是他们初次会面合作的戏,也成就了他们的一段奇缘。后由于种种原因,二人分道扬镳,梅孟之《游龙戏凤》就此搁浅。
《申报》载民国期间所演“游龙戏凤”信息2000余条,记录伶人、票友等相关演出情况。早期有恩晓峰、张文奎、张少泉、张文艳、陆菊芬、翁梅倩、周信芳、冯子和、王灵珠、芙蓉草,中期有张桂芬、赵君玉、王芸芳,晚期中华戏校的毕业生,如“四块玉”中的李玉茹、李玉芝、白玉薇,在前辈周信芳、杨宝森、谭富英等人的带领下演出《戏凤》,“四小名旦”中的毛世来、李世芳、张君秋相继出演,民国三十六年12 月至三十七年4 月( 1947 ~ 1948) ,马连良携张君秋联袂演出,申报载“最合理想名贵杰作《游龙戏凤》”。
( 三) 马连良、张君秋之《游龙戏凤》
新中国成立后次年,马连良和张君秋拍摄了京剧《游龙戏凤》电影,成为了《戏凤》最早的舞台音像资料。
马连良与张君秋的京剧《游龙戏凤》,拍摄于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泰民安,在大好形势下,作为为数不多的戏曲电影,《戏凤》能被列入其中,尤显珍贵难得。这是演员的魅力,马连良是前四大须生之一,张君秋亦是四小名旦中的佼佼者。
马、张之《游龙戏凤》以梅余版本为基础,结合各自流派风格,显得大方有致。张君秋工青衣,唱腔尤其动人,身段略逊,亦不妨碍整个人物基调。马连良高张君秋一辈,彼时已名声赫赫,表演潇洒飘逸,十分合正德之形。电影中不见正德与凤姐之卧房一场,正德追下即为结束。马、张之做派现为《游龙戏凤》常演几大派别之一。
从1962 年起,至1975 年结束,传统戏曲经历了一段政治敏感期,“文革”期间除上演样板戏外,一切传统戏曲被禁演。直到江青授意,由文化部筹划为中南海录制一批传统戏曲,算作内部资料,其中就有《梅龙镇》。
( 四) 李世济、刘长瑜、张学津之《梅龙镇》
《梅龙镇》何以出现在录制名单上? 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戏曲组副组长孙以森说起当时的情况: “当时选定下来有些懵,主要这戏在文革前中央台已经不播了( 文革前此戏已禁演) ,那时说来是调情戏,意义并不大。”事实上,毛泽东曾收录言菊朋唱片二张,其中一张是言菊朋和坤伶新艳秋的《戏凤》( 百代唱片,1935 年) 。这戏就被定了下来。于是,1975 年开始录音,由李世济配唱凤姐,张学津配唱正德; 1976 年由张学津、刘长瑜扮演正德和凤姐,完成录像。
温如华(65岁)、高彤《游龙戏凤》
此版本是继马张版后,第二个《游龙戏凤》的影像资料。可贵的是这次录像在传统戏曲还未解禁的情况下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批音像资料亦可说是恢复传统戏曲的前奏曲了。在当时严肃的政治氛围下,《戏凤》其戏谑轻松的格调亦可算是奇葩一支。
——
编者注:根据温如华先生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电影《末代皇帝》中,拍摄宣统大婚时,在“漱芳斋”演出戏中戏《戏凤》的片段。温如华先生的李凤姐、方英培先生的正德帝。当时全国都没人唱这出,为了留资料,他们把一整出都录了下来。后来童芷苓带着言兴朋在北京大唱,从此这出戏在全国都唱开了,但这是温、方“电影版”《戏凤》之后又过两年的事了。
以上所列只是《游龙戏凤》舞台演出的冰山一角,不过笔者认为,从民国初梅、余改革、解放后马、张音像以及文化大革命传统戏曲前奏曲的奏响,这些关键点都使得《戏凤》在后世戏曲人的心中留下了重要印象,如今不仅为剧团资深演员常演剧目,也成为了各戏曲院校保留教学剧目。现仍以京剧演出为最多,分不同流派。旦角以梅派居多,梅兰芳所创一角已深入人心; 荀( 慧生) 派、张( 君秋) 派亦为此戏之大派,尤以荀派传人童芷苓为代表,将凤姐塑造得惟妙惟肖。老生多以谭( 鑫培) 派、余( 叔岩)派、言( 菊朋) 派、马( 连良) 派、杨( 宝森) 派为主。杨宝森在1956 年,与赵慧秋《游龙戏凤》的舞台实况录音后被制作成京剧音配像。他们的录音对后人影响十分大,亦被看作是珍贵的戏曲教学资料。
《游龙戏凤》各家演来有各家风范,戏词和唱腔个别地方略有差异,然万变不离其宗。学员们学习演出或参赛另有一番景象,受到时间或其它因素的限制,不得不对剧本进行取舍,最常见的是按马、张版,演到正德追下结束,这算是有依有据。有些对本子进行大刀阔斧裁剪,一味求快,不讲其情其理。纵观戏曲教学领域,如此情况屡见不鲜。这应也是戏曲演出剧目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所幸《戏凤》只二人,目前我们还能在舞台上看见完整的演出。
《游龙戏凤》来源于民间,茁壮于民间,经数辈伶人演艺之积累,此剧成为了戏曲经典折子保留剧目。剧作者虽不闻其名,他若晓得《戏凤》流传至今,应甚感欣慰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