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360问答,浏览量:109,时间:2022-08-24 20:28:01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言文阅读答案,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活用的文言词
A.20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天雨墙坏(名作动,下雨)
2.名:①不能名其一处也(名作动,说出)
②名之者谁(名作动,取名字)
③有仙则名(名作动,出名,有名气)
3.妇抚儿乳(名作动,喂奶)
4.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
5.狼不敢前(名作动,上前)
6.处处志之(名作动,作记号)
7.不蔓不枝(名作动,长藤蔓)(名作动,长枝节)
8.任意东西(名作动,向东向西)
9.腰白玉之环(名作动,挂在腰间)
10.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名作动,煮茶)
11.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
12.故自号曰醉翁(名作动,取别号)
1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名作动,编次)
14.陈胜王(名作动,称王)
15.天下缟素(名作动,穿丧服)
16.因屏人曰(名作动,命人退避)
17.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名作动,入侵)
18.一鼓作气(名作动,击鼓)
19.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
20.琴瑟友之(名作动,亲近)
B.14个名词作状语
21.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
22.北饮大泽(名作状,向北)
23.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像狗一样)
24.道渴而死(名作状,在道路上)
25.石青糁之(名作状,用石青)
26.箬篷覆之(名作状,用箬篷)
27.手自笔录(名作状,用笔)
28.斗折蛇行(名作状,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
29.皆若空游无所依(名作状,在空中)
30.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牙一样)
31.山行六七里(名作状,在山中)
3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作状,用簸箕)
3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作状,象鸟张开翅膀)
34.日光下澈(名作状,向下)
C.8个形容词用作动词
35.家富良马(形作动,拥有很多)
36.欲穷其林(形作动,走完)
37.互相轩邈(形作动,往高处伸展;往远处伸展)
38.请广于君(形作动,扩大)
39.以光先帝遗德(形作动,发扬光大)
40.恢弘志士之气(形作动,发扬光大)
41.亲贤臣,远小人(形作动,疏远)
42.轻寡人与(形作动,轻视)
D.10个意动用法
43.其家甚智其子(以……为聪明)
4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45.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对待)
46.父利其然也(把……看作有利可图)
47.渔人甚异之(对……感到奇怪)
48.不独子其子(把……当作自己的子女)
49.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50.固以怪之矣(对……感到奇怪)
51.心乐之(对……感到快乐)
52.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E.8个形容词用作名词
53.借旁近与之(形作名,附近的人、邻居)
54.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55.选贤与能(形作名,有德之人;有才之人)
56.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老年人;中年人;儿童)
57.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忠实的人)
58.优劣得所(形作名,好的差的)
59.攘除奸凶(形作名,奸险凶恶的人)
60.造化钟神秀(形作名,神奇秀丽的景色)
F.10个使动用法
61.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62.如鸣珮环(使……发声)
63.凄神寒骨(使……凄凉)
64.忿恚尉,令辱之(使……恼怒)
65.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66.钟鼓乐之(使……快乐)
67.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
68.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69.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强)
7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坚固)
二、一词多义
1.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仁道)
③策之不以其道(正确方法)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⑤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道理)
2.居:①不可久居(停留)
②面山而居(居住)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
④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在,坐)
3.毕:①吾与汝毕力平险(竭尽)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部,完全)
4.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灭亡,死亡)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④亡羊补牢(失去,丢失)
5.绝:①以为妙绝(极点)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③佛印绝类弥勒(非常,极)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
⑤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
6.故: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②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因此)
7.意: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想要)
②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8.诚:①帝感其诚(诚心)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确,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
9.易: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
10.顾:①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11.举:①举大计亦死(发动)
②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
12.分:①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②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③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13.去:①一狼径去(走开,离去)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14.业: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15.达: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到,达到)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志,显达)
16.当:①当奖率三军(应当)
②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介词,在)
17.伐:①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攻打)
18.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到达)
②初极狭,才通人(非常,很)
③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极端)
19.益: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20.会: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合,聚会)
②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
21.兵: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武器)
②可汗大点兵(军队)
③上使外将兵(兵士)
22.度:①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揣度,推测,估计)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过)
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量词,表示次数)
23.方:①方七百里,高万仞(方圆)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刚,将要)
24.固: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25.尽: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完,消失)
②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毫无保留)
26.称: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称赞,赞赏)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27.光:①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②仿佛若有光(光线,光亮)
28.出: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外)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出去)
③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露出)
29.策:①执策而临之(马鞭)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③策勋十二转(记录)
30.归: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回去)
31.从:①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学习)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跟随,跟从)
③从民欲也(依从)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着,随着)
32.还:①还于旧都(返回,迁回)
②计日以还(归还,交还)
33.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赏)
②此则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
34.环:①四面竹树环合(围绕)
②环滁皆山也(环绕)
③如鸣珮环()
3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喂养)
36.舍:①便舍船,从口入(舍弃,表示离开)
②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然(房舍,房屋)
37.胜:①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美好的,壮丽的)
②臣不胜受恩感激(能够承受)
38.师: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②齐师伐我(军队)
39.使:①送元二使安西(出使)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叫,让)
40.通:①初极狭,才通人(使……通过)
②政通人和(顺利,顺畅)
③中通外直(贯通,通透)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41.间: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间)
④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⑤遂与外人间(jiàn)隔(隔绝,隔开)
42.具:①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3.良: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
②此皆良实(善良)
44.谓:①太守谓谁(是)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叫做,称为)
45.寻: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随即)
46.志:①必先苦其心志(志向,意志)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标记,记号)
47.安:①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②衣食所安(养)
48.作: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③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劳作)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振作)
49.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③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
④黄发(fà)垂髫,并怡然自乐(头发)
50.信: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实情)
51.忍:①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
②动心忍性(使……坚强)
52.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闻名,著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取名)
53.朝:①朝服衣冠,窥镜自视(早晨)
②皆朝于齐(朝见,朝拜)
54.旦:①每至晴初霜旦(早晨)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第二天)
55.秋: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季)
56.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
②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57.将:①将欲行(副词,将要)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兵的人)
③上使外将兵(带兵)
58.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
③召令徒属(部下)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59.许:①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②杂然相许(赞同)
③高可二黍许(上下)
60.数:①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②扶苏以数谏故(多次,屡次)
③夹岸数百步(几)
三、古今异义辨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句中义:可以凭借。
现代义:能够,许可,可能。
2.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句中义:把……作为。
现代义:认为。
3.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句中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现代义:①专指子女;②青年男女。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句中义:文采和道理。
现代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的条理。
5.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句中义:渐渐。
现代义:稍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句中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
现代义:学位最高一级,或指获此学位的人。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句中义:其中夹杂。
现代义:跟两端或周围等距的位置;在两端或周围的界限以内。
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句中义:鲜艳美丽。
现代义:食物味道好。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句中义:交错相通。
现代义:运输事业的统称。
10.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句中义:从哪里来。
现代义:从过去以来。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中义:妻子和儿女。
现代义:专指妻。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中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现代义:没有任何出路的境地。
1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句中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现代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意为"不管"。
1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句中义:举枪。
现代义:①古代的一种投掷武器。②田径赛运动项目,比赛投掷标枪的远近。③标枪比赛使用的投掷器械。
15.人物略不相睹(《观潮》)
句中义:指人和物(东西)。
现代义:单指人。
16.天大寒,砚冰坚(《送马生序》)
句中义:特别寒冷。
现代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7.越明年,政通人和(《楼记》)
句中义:第二年。
现代义:今年的下一年。(还没到来的)
18.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楼记》)
句中义:南面直到。
现代义:南半球的顶点。
19.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句中义:背着东西的人。
现代义:失败的人,或失败的一方。
20.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句中义:到处,处处。
现代义:常常。
2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句中义:同样是死。
现代义:等待死亡。
22.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句中义:聚会商议。
现代义: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23.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句中义:不置,不打(主意)。
现代义:好,正确,对。
24.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隆中对》)
句中义:失败。
现代义:凶猛而放肆。
2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句中义:痛心遗憾。
现代义:十分憎恨。
26.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句中义: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现代义:指品质低劣、下流。
2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句中义:扩大。
现代义:商店开始营业。
2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句中义:到达。
现代义:①导致(某种结果);②引出另一个话题。
2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义:内外亲属,包括家庭成员、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现代义:专指与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不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
3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句中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现代义:①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②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3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义:地域方圆。
现代义:①区域;部分;部位。②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③本地。
3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句中义:怎愁,怎怕。
现代义:不值得,犯不着。
3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句中义:有节操有抱负的人。
现代义:为正义而牺牲的人。
34.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句中义:秋季的天空。
现代义:秋季。
35.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句中义:年轻人,后生。
现代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四、通假字
1.棹数小舟,曳铁钯(通"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4.诲女知之乎(通"汝",人称代词,你)
5.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通"座",座位)
7.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8.荡胸生曾云(通"层",重叠)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10.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11.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13.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显现)
1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15.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6.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17.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19.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0.玉盘珍羞直万钱(通"值",价值)
21.玉盘珍羞直万钱(通"馐",美味的食物)
22.困于心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23.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25.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8.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2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遍",遍及,普遍)
3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1.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措",放置)
3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4.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3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36.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7.故不错意也(通"措",置)
38.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39.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0.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
五、文言文虚词归类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楼。(于是,就)(《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楼之大观也。(啊)(《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
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
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
例:或异二者之为 。(《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
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