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搜狗问问,浏览量:73,时间:2022-08-27 21:49:01
猃狁,猃狁是哪个民族,猃狁孔棘
文:悠然阅读
《东坡志林》卷一《子瞻患赤眼》中道:有一段时间,子瞻得了非常严重的红眼病,双眼又红又肿,看东西模糊不清,医生就劝子瞻不能再吃鲙了。
子瞻为难地说:“要是不吃鲙,我的嘴巴肯定闹意见,可是如果继续吃鲙,又对不起我的眼睛,眼睛和嘴巴都在我身上长着,没有厚此薄彼的道理,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子瞻是谁呢,子瞻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东坡(苏轼),字子瞻。
那么,《子瞻患赤眼》中所说的“鲙”究竟是什么,让苏东坡如此舍不得呢?
秉着求甚解的态度,我拿出了家中的《辞海》。可惜,翻来翻去,没找到。【后来想想,不能怪《辞海》,可能和我家这一版(1979年版)太旧有关系。】
《辞海》里都没有,哎哟,这个“鲙”字很有意思啊!
继续翻《现代汉语词典》!
查到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写:鲙鱼,(名)鳓,也作快鱼,是重要的食用鱼类。
这么重要的食用鱼类,咋能既没听过也没吃过呢。这事,越想越不得劲儿,这个不曾谋面的鲙鱼让我这个贪吃之人情何以堪啊。
生鱼片
事有凑巧,周末读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李开周的《食在宋朝》时,居然就看到了这个鲙字。
为了把生鱼跟生肉区分开,中国古人根据“脍”字创造了一个新字:鲙。脍是月字旁,表示切细的生肉; 鲙是鱼字旁,表示切细的生鱼。
原来,这个鲙字是这么来的,意指切细的生鱼,其实就是生鱼片。看来日式料理不过如是,也是跟我们老祖宗学的,只是不知道苏东坡吃鲙的时候有没有芥末生抽。
李开周在书中提到:宋朝的大文豪几乎都爱吃鱼生。除了前文提到的苏东坡,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等人都是鱼生的忠实粉丝。
宋朝人很喜欢,那么宋朝之前呢?古人究竟是从何时起将生鱼片列入饮食清单的呢?继续查!
这一查才发现,原来古代人爱吃生鱼片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周朝。
西周早在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北伐猃狁(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得胜回朝之时的庆功宴上,就曾出现有生鱼片这道主菜。
《诗经·小雅·六月》中记: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说到这里需要拓展一下尹吉甫这个人。
尹吉甫是谁呢?他是西周时期的尹国人,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同时,他还是周宣王时的太师,更是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然而,最值得后世铭记的是,尹吉甫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
虽然因《诗经》中有一些尹吉甫所作的赞美其个人功绩的篇章,导致后世对尹吉甫有所诟病,但是更多的声音却是《诗经》内容丰富详实,是周朝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亏得了尹吉甫大事小事都在《诗经》中写一写,不然,还真查不到他在庆功宴上吃过生鱼呢。
那个时候,生肉、生鱼同用脍字记录,鱼生还没有作为单独的食物被区分开。
生鱼片
春秋战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命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一路打至楚国郢都。伍子胥终于等来了一报雪耻的机会,他掘楚平王墓,挖墓鞭尸后,率大军返回吴国。
吴王阖闾早已收到消息说吴军得胜正在归来的路上。吴王非常高兴,算好大军回朝的时间准备设庆功宴,宴上就安排有一道“治鱼为鲙”。
谁知到了这一天,左等右等也不见大军的踪影。从上午等到下午,备好的鱼生都变质了,也不见伍子胥的身影。
到了傍晚时分 ,伍子胥终于回到吴国都城。吴王阖闾这时已经是饿得饥肠辘辘,简单的寒暄过后,吴王端起生鱼大吃特吃起来,完全没有意识到鱼片已经变质。
吴王正吃得起劲,抬眼却看见伍子胥盯着筷子上的鱼生皱眉。好家伙,吴王这才察觉出鱼生的不对,马上命人重新准备了一盘。
“吴人作鲙者,自阖闾之造也。”这应该是鲙字第一次出现在古籍之中。
三国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司马懿携妻张春华到东吴求联盟之时,二人在酒家品味刺身这一段,提到了生鱼片。
只见刘涛饰演的张春华轻轻夹了一片刺身,缓缓蘸了那碟子里的酱料,慢悠悠的送至入口中。先是双目微闭,再是眉头舒展,大睁的眼睛中满是诧异:“真的好鲜呐!”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想起来了,曹操曾欲立储的儿子曹植,在描写建安年间贵族公子安逸享乐生活的诗作中已经提到了鱼生。
《名都篇》中写:“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细切鲤鱼烹煮虾羹,爆炒甲鱼烧烤熊掌。瞧瞧,贵公子的日子是如此的优哉游哉。
翻查到这里,可以看出来,鱼生在我国古代作为美食由来已久,但是,“鲙”却并不经常使用。
对比一下宋朝之前的诗作可以发现,文人墨客在记录鱼生的用字上并没有实现统一。
比如,汉诗人辛延年《 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用的是“脍”字;而到了唐代,李白的《秋下》:“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出现了“鲙”字。
这一时期,“鲙”字已经开始经常出现在文字记录之中,说明古人已经渐渐将生鱼与生肉区分开来。
宋朝“斫鲙厨娘”画像砖
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出土于酒流沟北宋墓的“斫鲙厨娘”画像砖,除了印证了宋代盛行女厨师之外,就是生动地将宋朝制作生鱼片的情景展现了出来。
依图所示,厨师在制作鱼生之前要先把头发扎好,防止头发掉下来,紧接着洗手更盏、斫鲙(斫是割、斩、切的意思)。与此同时,厨娘还会泡上热汤煮茶(这是吃生鱼片的辅料),吃完之后厨娘再洗杯碟。
宋朝时,每年三月,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金明池都会开放几天,让百姓钓鱼。每到这个时候,喜欢钓鱼的百姓拎着鱼竿、扛着砧板、揣着快刀结伴来到金明池畔。他们将把鱼钓上来之后,直接就在岸边刮鳞去鳃,切成薄片,蘸着调料大吃起来。
现在看来,宋朝人随钓随吃的作法与我们踏青野餐极其相似。
另据传,欧阳修年轻的时候,每逢休假都会上街买几条鲜鱼,拎到梅圣俞(北宋诗人)家中,让梅家的女厨师替他加工鱼生。
在有关生鱼片的诗作之中,我个人认为杜甫的那一首《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最是生动诱人。一句“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将一个酷爱美食之人对美味佳肴的喜爱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鱼片
这样看来,李开周先生说的“鲙”字始于宋朝略有偏差,以个人的查阅来看,“鲙”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
不过,“鲙”字在今日的确是鲜少使用,生鱼更是被冠以“刺身”的名字,成为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日本料理。
-END-
参考文献:
《诗经·小雅·六月》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赵晔《吴越春秋٠阖闾内传》
子胥归吴,吴王闻三师将至,治鱼为鲙,将到之日,过时不至,鱼臭。须臾子胥至,阖闾出鲙而食,不知其臭,王复重为之,其味如故。吴人作鲙者,自阖闾之造也。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
“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鲙,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