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爱奇艺,浏览量:187,时间:2022-09-20 20:56:01
书局,方晟仲云峰七七书局,故宫武英殿曾经被用作皇家的印书局
中华书局于1912年1月1日在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 初系合资经营,资本25000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中华书局的创建是辛亥革命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商务印书馆任出版部主任的陆费逵与戴克敦、陈寅等,约请编辑人员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开业后,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首先出版新编的《中华教科书》,以其国旗图案抢占了大部分教科书市场。“于是改公司,添资本,广设分局,自办印刷”,后又盘入文明书局、民立图书公司和聚珍仿宋印书馆,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民间第二大出版机构。书局成立之时于路东首租3间店面。又在路惠福里设立印刷所,不久迁路。
1913年设编辑所。沈知方(芝芳)加入,陆费逵任局长(后称经理),沈知方为副局长,编辑所所长先后有:范源濂、戴克敦、陆费逵、舒新城等。随后,总公司迁至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AB29号,并租用其旁之民房,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四所。其编辑所后又移至东百老汇路88号。总店(发行所)先设在抛球场(今路东路口)。
1915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办印刷所,增设发行所;翌年资本增至160万元,职工达1000余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
1916年迁至棋盘街(今路路转角)新建的5层楼大厦,店面10间,与商务印书馆贴邻。同年,在静安寺路(今西路)哈同路(今路)口建成总厂,除印刷所外,总办事处和编辑所也设于此。总厂占地面积40余亩,居当时各印刷厂之首。由于大量购地建房造成资金短缺,加上副局长沈知方挪用公款投机失败,又因同业竞争,售书赔本,发生经济危机,几至停业。书局曾租给新华公司,又曾与商务谈判合并而未成。后有资本家吴镜渊等组织的“维华银团”及董事高欣木等组织的“和济公司”给予贷款,书局才得以维持。其间,陆费逵曾一度辞局长职,任司理,由史量才继任局长,仅两个月后收回,仍由陆费逵任总经理。
1917年,因资金周转不灵,几至停业。经多方设法,营业重获发展。
1920年前后,书局承接印制克劳广告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烟壳的业务,获利丰厚。
1929年创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文具仪器。
1932年扩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龙新建印刷分厂。
1933年在九龙建立印刷分厂,设备之新,号称远东第一。
1935年在路建成印刷总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既印本版图书,也承印地图、邮票、香烟壳子以及政府的有价证券、钞票、公债券等。书局大量承印国民党有价证券和小额钞票,印刷业务更加发展。同年在路469号建成新厂,总办事处和编辑所也设于此。
1937年春,资本扩充至400万元,在全国各地和、新加坡开设40余个分局,年营业额约1000万元,进入全盛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费逵赴,成立驻港办事处,掌握全局重要事务;方面由常务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务,设在公共租界的印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的名义维持营业。
1941年7月9日,陆费逵在九龙病逝。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核心内迁,在设立总管理处。此间,仍然印制教科书,编辑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印制教科书的业务虽迅速恢复,但图书杂志出版业务逐渐陷入困境。1941年陆费逵在去世后,李叔明继任总经理,方面由吴叔同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静安寺老厂印钞部转移至分厂,路总厂改名“美商永宁公司”,由美籍商人A.F.沃特生任经理。日军进占租界后,永宁公司被封,第二年才启封。
1942年2月书局在成立总管理处,抗战胜利后迁回。
1949年2月李叔明离沪,舒新城任代总经理。7月舒新城辞职,沈范继任。
195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1954年总公司迁至,同时在留有中华书局办事处。
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
2012年中华书局迎来百年华诞,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国家邮政发行了特种邮票1枚。
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是最据史实性是从代表性,史学性专业考研严肃,所以说其最据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