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悟空问答,浏览量:94,时间:2022-10-16 20:28:01
鹾政,鹾政点是什么意思,鹾政点是什么意思
■陈小明
在稷山汾南有一个环境宜人、民风淳朴的小村——均和村。村子位于上世纪50年代全国卫生模范村太阳村西北,距稷山县城约7公里,共有4个居民组,2000余口人。由于村里姓氏以陈姓居多,故常被称为“陈家庄”;还因村子在董家庄以西,又有“西庄”之称。
历史上的“军屯村”
均和村古称“军屯村”,据传一千多年前,有李姓将军在此屯军备战而得名。村子虽小,亦名不见经传,却在物换星移中,走过了千年岁月。历史的车轮驶进民国,巨大的社会动荡,使得兵燹频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1919年,因“军屯”之名不吉利,且希望国泰福均,村里能得“天时、地利、人和”,是以在村乡贤薛登俊等人的倡议商榷下,取《管子·四称》“四时不贷,民亦不忧;五谷蕃殖,外内均和”之意,将村名改为均和村。
明朝在县以下实行坊、厢、里、村制度,在城设坊、在关设厢、在乡设里。明朝初年,稷山县共有5个坊、2个厢、77个里,后来合并为73个里,里管辖村,军屯村那时属于四图坊李村里。明隆庆年间,知县孙倌将73个里合并为42个里,军屯村仍属于四图坊李村里。
村里姓氏以陈姓居多,另有李、薛、赵、张、孟、穆、孙、杨、乔、高、午十一姓。李姓是村里最早的姓,是一千多年前屯军在此的李姓将军的后裔。薛姓于明弘治年间,由附近村庄迁徙而来。陈姓是明晚期,由移民而来。张姓是在清朝时,给村里富户当长工而落户。其余姓氏的来源待查。
跟晋南诸多村庄一样,均和村的村民世代农商并举,耕读兼顾。村人尚勤俭、重礼节,民风淳朴。封建时代,由于苛捐杂税沉重,生活水平低下,是以在种田之余,村人做些小买卖养家糊口和补贴家用。那时,他们的生意多是:一根扁担两个钩,前担匣来后担箱;针线女红日用品,杂七杂八好琳琅;赶完庙会跑集市,走北县来过南乡;摇铃声伴日初起,收摊肩带月光明。
人文鼎盛的先贤群像
均和村人文渊薮,历史悠久,其中人才辈出的,当以薛氏家族为最。清晚期,薛氏家族以估衣铺起家,经过数代诚信经营,家业在民国时达到鼎盛,成为当地的乡绅富户。
薛氏人才鼎盛阶段是清末民初。这时期,薛氏家族先后走出了“一进士两举人三留学生”,主要有薛登道、薛登俊、薛学海等。而薛登道之母张太夫人也因治家有方、睦邻有道,在村里行善积德,1925年被国民政府颁发“慈孝扬庥”匾额,表彰其善行懿德。
薛登道,字达五,光绪二十七年举人,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时年刚满20岁。他是清末我省首批留学日本的进士之一,也是当时稷山县仅有的两名以进士身份留学日本的名人。中进士当年,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年,任度支部主事;光绪三十三年,被公费派往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宣统元年,任清理财政副监理官;1912年起,历任国税厅筹备处处长、国税厅筹备处坐办等职;1919年,调往政府诠叙局、财政部工作;1928年,被派往办理鹾政(经管食盐业务),后又调国民政府财政部工作。
薛登道与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关系颇好,曾推荐四弟薛登寿入孔所办的铭贤学校就读。其在所住的“薛寓”,也是孔亲手所选。1935年,其母辞世,孔还亲自为“薛母张太夫人讣告”题款。
薛登道堂兄薛登俊,字见三,光绪癸卯举人,民国时毕业于大学堂,是省纺织业奠基人之一。他于光绪三十二年筹资3000两,接手原绛州纱厂,开办了以织布为主的“新绛工艺公司”。公司日产棉布十余匹、毛巾十余打,产品曾在省第一届实业产品展览中获奖。后在帝国主义列强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下,新绛工艺公司于1920年倒闭。后来薛登俊还任过襄垣县、兴县知事,省第十六统税局局长等职。
清末民初,均和薛氏除薛登道、薛登俊两名士外,还有:薛登选,光绪甲辰举人,民国间曾任阳曲县知事;薛登寿,国子监监生,宣统元年铭贤学校中学班,获官费留学日本,归国后设计了我国首条高架悬空运输索道;薛登道长子薛学海,民国中期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时,与廖承志深交。
民国末至新中国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依次爆发,均和村有不少男儿立志报国,血染沙场,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据杨山虎主编的《稷山革命老区》一书记载:1946年春季,稷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区区干队,在均和村村民陈锁成的带路下,夜袭了阎顽白池编村设在均和村的驻地,活捉敌人7名,缴获7支步枪和7包子弹。1984年出刊的《稷山文史资料》烈士栏里记载:均和村李明山,于1948年10月21日,在牛驼寨战役中牺牲;陈士锁,39师炮兵营连长,于1953年牺牲在朝鲜战场。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均和村先后接收了数十名知青。这些知青中,比较有名的是作家陈寿昌,他于1978年发表的《集市贸易应该恢复》一文,在当时的引起轰动。
善良淳朴的民风民情
改革开放至今,均和村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方面,先后有数十位大学生、十余位硕士博士,大中专生更有百余位之多,还有桃李满天下的教授和名师。商业方面,均和村是最大的蜜枣产业集聚地,自上世纪90年代,村里蜜枣企业如雨后春笋,为十里八乡群众提供了就业和致富门路,目前依旧有十余家蜜枣企业,生产的蜜枣远销鲁、冀、豫、陕、鄂等省,扛起了全国蜜枣市场半边天。农业方面,村里桃果产业发展迅速,每年仅此一项,能为村民增加数千元至数万元的收入。文化方面,村里花鼓、锣鼓、焰火等在方圆颇有影响。
翻开村里三尺土,多少往事藏其中。正如同治版《稷山县志》的记载:稷山人“尚节俭,勤耕织、知向学、喜祭赛”。均和村作为稷山的属地,村人也是如此。据老人们讲,民国初,村里有古庙宇十座,村人有事或逢节都会到庙里祭拜祈祷。后来,庙宇虽毁于日本侵略者手中,而春节、元宵节,庙前敲锣打鼓的习俗却流传至今。
历史长河中,均和村渺小如浪花,可也饱经沧桑,是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心中最美丽、最喜爱的地方。走在村里的街头巷尾,你听,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深藏一段故事;进入村里的老屋新楼,你看,每一块老砖红瓦,都见证一段历史;翻开村里的沃野热土,有村民们起早贪黑、背着太阳踩着星光,辛苦劳作的痕迹;尝口农户的米汤馒头,有村民们勤俭节约、刚劲柔顺的味道。
均和男人质朴不失刚强,风吹不折,雨打不软,凭双手掌握自身命运,以魄力扛起家里的事业。在商场,他们多是诚信重诺、一视同仁的老实人,坚守着信誉为上的原则;在农村,他们更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善良人,展现着辛勤耕作的本色;在学府,他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着孜孜不倦的精神;在杏林,他们善于钻研、甘于劳累,继承着悬壶济世的重任。
常听人说,均和人诸事精打细算。我说,这正是他们勤俭节约的本质。还有人说,均和人实诚,对人没戒心邪念。我想,这不正是憨厚淳朴的天性吗?亦有人说,均和人不善交际,村内谈天侃地,出外吐字如金。我看,这正是涵养的长处!更有人说,均和人缺眼光,做事瞻前顾后。我知,这恰是谨慎稳重的法宝。甚至有人说均和人恋家,宁睡家里地铺,不住外面楼房;宁在村内谋出路,不去外面讨生活。我问,这不正是爱村爱家本色吗?
漫话均和村,虽言不尽对,却为大多数均和人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均和村环境优美,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月、冬有雪,翠绿成荫、繁红似锦,是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意兴隆,农业丰收,小车在院,空调挂屋,日子比城里有过之而无不及,时常会在街头巷尾,听到幸福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