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百度知道,浏览量:86,时间:2022-10-18 06:56:01
心照神交,心照神交的近义词,心照神交是什么生肖
心照不宣【xīnzhàobúxuān】1、意思照:知道;宣:公开说出。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2、出处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唯我与子。”后作“心照不宣”。3、造句1)正因为凯丝琳是个与我心照不宣的女人,所以我才保持缄默。2)我和他彼此心照不宣,不用再说什么了。3)关于这件事,我们心照不宣就好了,何必一语道破呢?4)这段对话是他们心照不宣地插科打浑的一部分。5)我们和她心照不宣的协定是,我们可以在她的草坪上玩。6)听他这样说,有几个人心照不宣地彼此对望了一眼。7)就连他那对我心照不宣的眼神都变了。8)他们都心照不宣,几乎一次也没有提起过婚后的任何一件事情。
我的长篇乡野小说《芝镇说》陈珂烈士的原型是陈克。2019年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在遇到“父母官”——陈克》贴在这里。我代拟的诔文被刻在景芝革命陈列馆里。同学冯金玉兄说:陈克烈士在景芝人眼里,顶天立地。
我正在写长篇小说《芝镇说》,小说中有一个主人公叫陈珂,原型是陈克烈士。从上初中,我就知道陈克。干了记者后,一直想写他。
几年前,我到采访,在莱城工业区(口镇)党群教育基地展厅,从上往下,从下往上,看一幅幅图片,睹一件件文物,耳畔恍惚有炮声隆隆。在最下层,被一个名字“砰”地击中,那名字瞬间照亮了我:陈克!
这个陈克,难道是我从小就知道的陈克烈士吗?他不是市景芝镇的吗?怎么成了的?端下来,我仔仔细细,一字一句,端详着。
陈克,原名朱司春,又名朱茂轩(懋宣),字曙东。省原县第五区冯家林村人。抗战初期,与鬼子周旋的朱茂轩被追赶,躲到陈大娘家,幸免于难。朱茂轩感激陈大娘,遂改名陈克。
是他!我见过他的画像,年轻的画像,他就义时年仅32岁,是个胡子刚刚在下巴上长出来的青年。他曾是我老家的县委书记,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父母官”。
我老家景芝,解放前是中共县县委驻地。县委办公地点,设在德国人建的教堂里。1981年秋,我考入景芝一联中,我们的学生宿舍就是那座教堂,教堂地下铺着麦草,我们四仰八叉地躺在上面睡。但我们当时不知道陈克就是在这里被叛徒告密后抓捕的,那是1945年9月15日下午3时,锁链叮当响着,锁住了高擎火炬的人,但没锁住他的嘴巴,在押解去潍县登车时,陈克慷慨陈词。
1945年深冬的一天,寒风刺骨,陈克等被剥去上衣,各种酷刑,让他遍体鳞伤。但他目光炯炯,从容镇定,与难友们一起,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跳入敌人早已挖好的土坑,从容赴死。
陈克的事迹,我从小耳熟能详,但我不知道他生在。当时,即使知道,也弄不清具体方位。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我的心一紧,默念了两遍:老首长安息!老首长安息!
1956年5月,景芝烈士纪念碑落成,碑呈四棱柱形,碑身两面分别刻“革命烈士纪念碑”“踏着革命烈士血迹前进”字样。碑下半部刻陈克等烈士英勇就义经过和陈克烈士传略。
我上高中时,每到清明节,都会到这里扫墓。
也就在纪念碑落成的那年初冬,作家陈显荣专门写过一篇散文《汽车路过景芝站》。当时,他还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从去,路过景芝车站,他看到了纪念碑。
“我坐在汽车南边的座椅上,把头伸向窗外,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凝望着高耸在景芝车站南边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是那么高大、庄严,每逢看见它,我心里就浮现出一个个威武、可亲的革命战士……”正在他畅想时,有个患盲肠炎的病人要上车。可是车已满员,这时一位解放军战士说:“让他赶快上车,我下去!”战士说罢,跳下了车。病人上车后费力地转过头来,推开挡住自己视线的家人,感激的目光投向站立在车门口的年轻军人。大伙儿的眼睛也随着他的目光转向车外,向那位年轻的解放军同志投去敬意。
诗人写道:“我再次回首仰望那高矗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直到塔影渐渐退出我的视线。而退不出我脑海的,是这位年轻军人的影子,伴着思绪总在心中回旋:他要乘下一班车了,也许要等两三个钟头,他也许还有很要紧的事情吧?不会耽误吗……汽车路过景芝站,有美德的光亮照彻心灵。一路想着那位年轻军人,想着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为人民的利益倒下,人民让烈士的精神站起来;军人关键时刻给百姓让出座位,百姓不会忘记这位军人。不会忘记一个人,是心中有了这个人的位置。”
不会忘记一个人,是心中有了这个人的位置。在我的故乡,在我们的心里,一直有着陈克的位置。他的英名刻在石碑上,写在县志上、名人录里。他成了地地道道的景芝人、人。但是陈克的诞生地是莱城,他的出发地是莱城,那里有一片圣土,我来朝圣。她的优秀儿子,把鲜血洒在了我故乡的土地上。
听着莱城人的口音,我揣摩着陈克在我的老家发动群众时的声音。我们老家人,听到带有饶舌口音的陈克的话,肯定要捂嘴笑的。我想,有独特之音,也有独特之容。正如参天大树,枝干、根叶为容,风吹而生天籁之声;一竿竹笛,窍孔、竹质为容,吹而生出动听乐声。陈克的音容,一定打动了我的老家人,他们微笑完,会端上一杯热辣辣的白干酒。不知陈克书记可曾喝酒?县志记载,他能跟百姓炕头上促膝谈心,一定是离不了酒的,因为我老家的人,都好酒。不喝酒,咋能交心?
我一直放不下陈克。后来我了解到,1942年初夏,陈克在高粱地里打鬼子,小鬼子恨得牙根痒痒,城日军宪兵司令部就把陈克的夫人还有5个哥哥都抓了去,押在莱城,想用他们做人质,要挟陈克投降。这是六口人的命哪!陈克丝毫没有退缩,找人送给小鬼子一个纸条:“你要杀我一口,我就杀你十人,血债还要用血来还!投降是绝对办不到的!”最后,陈克的家人卖了地才把六位亲人从虎口里救出。
面对纪念碑,我一遍一遍地自问:当年先烈们心肠有时比铁还硬,有时又比蛋糕还软。在骨肉和信仰之间,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信仰,心里得经受多大的煎熬和纠结、撕扯乃至撕裂,矛盾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犹豫还是决断?是彷徨还是呐喊?是跪着还是站着?是腐烂还是燃烧?是毁灭还是苟活?是委曲求全、卖身求荣,还是气宇轩昂、气有浩然、凛然不可侵犯。
陈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今天,我终于下了决心,要用小说塑造一个烈士形象。而原型就是陈克。小说中的主人公陈珂被活埋,芝镇的乡绅“我爷爷”公冶祥仁去祭奠这位英雄。我写着写着,觉得应该让“我爷爷”公冶祥仁给陈珂写个诔文。于是,我就替“我爷爷”代拟了。写完已是深夜,坐在电脑前,一团温热,夺眶而出。
诔文附后,敬请方家正之。
壮士陈珂诔并序
维民国三十四年腊月十五日乙酉,壮士陈珂就义。呜呼哀哉!大地寒凝,生灵涂炭。君从天命,振臂一呼,拯黎民于水火;热血满腔,挽狂澜于既倒。殚精竭虑,夙夜在公。惜乎春秋三十有二,赍志而殁。谁谓不伤?谁谓不痛?非夫贞壮之气,勇烈之志,岂能临敌引义,以死殉节者哉!辛稼轩论朱熹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吾引念君。芝镇不才公冶祥仁熏沐敬撰斯诔,哀以送之。其辞曰:
幼入私塾,苦攻诗书;继就新学,负笈。钩深探赜,味道研机。倭寇西侵,投笔从戎。骨肉人质,禽兽丧心病狂,君血债血还明志。与寇遭遇,匿于陈家,舍命护佑,化险为夷。滴水涌泉。易名陈珂。芝镇拓荒,火炬高擎。厚德不孤,必有芳邻。夤夜交心,相见恨晚。酣畅之约,淋漓待期。心照神交,唯我与子。感昔缘浅,志各高厉。我若夕阳,业已西沉;君比朝日,前路无垠。如何短折,背世湮沉。我闻积善,神降之吉,宜享遐纪,长保天秩,如何斯人,而有斯难。奸佞挡道,壤吞忠良,岂可饶恕?承讳忉怛,涕泪霑襟。冰裂心碎,我欲何依?独特之音,必有卓异之容。参天大树,枝干、根叶为容,风吹而生天籁之声;一竿竹笛,窍孔、竹质为容,君奏而生动听乐声。壮士音容,动地感天,街号巷哭。浩气醒我,为命前驱。如何奄忽,弃我夙零。游鱼失浪,归鸟迷栖,星坠无寄。呜呼哀哉!我将假翼,飘摇高举,起登景云,会与天穹。举声增恸,哀有馀音。魂兮往矣,梁木实摧。呜呼哀哉!
壹点号老逄家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