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爱奇艺,浏览量:96,时间:2022-11-04 16:42:02
便嬖,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便嬖不足使
—————续文—————
06 “弄器”二字训诂
(一)弄
1、弄字字源字形演化
弄是会意字,上为“玉”,下为“廾”。由代表玉的王字和表示双手的廾字上下组合而成,表示双手玩赏玉器。
古代玉非常珍贵,甚至比黄金还宝贵,能够玩弄玉石的人,一般为国王或皇帝等贵族。故汉初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用玉印。皇后、三公用金印。大臣用银印、铜印。
2、“弄”之词性及概念内涵与外涎
先秦汉代古汉语之“弄”,主要有三义:玩弄、嘲弄、弄狎、宠幸。分为褒义词、中性词、略带贬义和完全贬义四类。而且在这四类意义之中,都是“以上对下”,皇帝对大臣,人主对人臣而言。古今一样,弄为中性词,以褒意为主,但也有贬义。
如摆弄、游戏、亲近、宠爱、欣赏。如摆弄。玩弄。玩枪弄棒(弄兵。使枪弄棒之类);弄笔(舞文弄墨);弄毫墨(舞弄笔墨);弄孙(逗玩孙儿)。贬义有:席弄、玩弄、戏弄、耍弄、捣弄、话弄、话弄、讥弄、秘弄、秘弄、弄马、弄优、弄优、弄颊、弄颊等等。
(1)褒义词:席宠、席弄,侧席弄臣简称,即侧席求贤
①“席弄”新词?查遍古籍和史书,未再见“席弄”一词。因此,“席弄”一词是汉代当时的古语古言,或特有词,专用词,或者说是刘向、刘歆新创造的新词。
古籍中,与“席弄”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席宠、席荐、弄臣(帝王所亲近狎昵的臣子)、弄儿。席弄一词就是综合、借用上述用词而用的“新词”。
②席弄与席宠、弄狎同义。因此,席弄就是席宠,席弄之臣。也就是说席弄与席宠同义,即凭借恩宠。宠是爱的意思,如宠爱、宠儿、宠信、宠幸、得宠、争宠。席弄就是侧席弄臣、受宠幸的近臣,即皇帝狎近弄宠、陪同嬉戏之臣,即亲信、心腹。即凭借、倚仗、依靠或继承恩宠。引申为依靠、因以宠幸 。如成语有“侈恩席宠”,其意就是张扬恩遇,凭恃宠幸。因此,席弄与侧席与席宠有相关关系。即“鞠以席弄”与“侧席求贤”同义,均指亲信大臣。侧席求贤,就是侧身而坐,以待贤良。
③汉成帝的席弄之臣。纵观历史,汉成帝的宠幸席弄之臣有二,一是张中,一是张放。
前期张中贤者叫席弄,张中青铜九头狮镇墓兽铭文所载“菊以席弄”,汉成帝的宠幸之臣是张中,是汉初三杰张良的后裔,他是汉成帝前后期由“勤政”转向“庸政、恋色、无能”皇帝的见证之臣和分水岭。前33年至23年前的事情。
后期张放乖者叫席弄佞臣。即前文所言张安世后裔,带坏汉成帝到民间寻花问柳,赵飞燕、赵合德姊妹就是这样认识的,这是前20年以后的事情。
④文献依据。《尚书.毕命》云:“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蔡沈集传引吕氏云:“殷士凭借光宠,助发其私欲。”孔传云:“此殷众士,居宠日久,怙恃奢侈,以灭德义。”
《国语》云:“越王夫人,侧席而坐。……虽侧席求贤,不遗幽贱,”韦昭曰:侧,犹特也,礼忧(优)者侧席而坐。《礼记.曲礼上》云:“有忧(优)者侧席而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云:“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索隐》云:“张揖《三苍训诂》云‘襒,拂也'。谓侧而行,以衣襒席为敬,不敢正坐,当宾主之礼也。”
《汉书.刘向传》云:“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师古注:“席犹因也。言若人之坐於席也。”
《后汉书章帝纪》云:“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李贤引:“侧席,谓不正坐,所以待贤良也。”反之,若皇帝在朝堂上正襟端坐,即显威严,自然没有亲近感和亲和力。
《后汉书宣秉传》云:“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行独坐。’”
《晋书·皇甫遇等传论》云:“观前代人臣之事蹟多矣,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者无几。”
《资治通鉴.汉纪.孝成皇帝》云:“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讼(通颂,歌颂)(陈)汤曰:‘臣闻楚有子玉,文公为之仄席而坐……’” 清.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遂以文字邀异遇,高官大年,席宠累代。”
(2)中性词:宠幸、弄臣、狯臣。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文帝宠幸邓通,铸私钱。“嘉尝入朝,而通居帝旁,有怠慢之礼。嘉遂发吏斩通,帝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吾弄臣,君释之。’”
《史记.封禅书》云:“上(河武帝)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 《史记.赵世家》云:“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分也。”《正义》宠,贵宠也。通,达理也。凡为人臣,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制者,得贵宠也;有补民益主之功业者,为达理也。
《汉书.赵尧传》云:“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比喻将赵尧从符玺御史拔擢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资治通鉴.汉纪.孝昭皇帝》云:“金日磾长子为(武)帝弄儿,帝甚爱之。”弄儿,就是皇帝宠爱之儿。
《说文》:“狯,狡狯也。”即狡猾,即猾臣,犹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作《猾稽列传》一般,如汉代的东方朔等。《扬子·方言》:“劋蹶,狯也。秦晋之闲曰狯。”
《资治通鉴.晋纪十一.孝愍皇帝》云:“汉主(刘)聪欲杀少府陈休、左将军卜崇等清廉正直狯臣。侍中卜干泣谏:‘陛下方侧席求贤,而一旦戮卿大夫狯人,皆国之忠良,无乃不可乎?’”
3、略带贬义:戏弄、玩弄、耍弄。
先秦汉代古汉语之“弄”,主要有三义:玩弄、嘲弄、弄狎、宠幸。
(1)玩弄。供玩赏的器物。
先秦辞书《尔雅.释言》云:“弄,玩也。”《说文解字》云:“玩也。从廾持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云:“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史记.货殖列传》云:“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司马迁《报任安书》云:“固主上所戏弄”。
《诗经.小雅.斯干》云:“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左传.僖公九年》云:“夷吾弱不好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推飞廉,弄解豸。”西汉刘向《列女传.许穆夫人》:“古者诸侯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繫援于大国也。”
晋袁宏《后汉书.和帝纪下》:“后(阴后)不好玩弄,珠玉之物,不过于目。”《南史.齐元王道度传》:“(区贵人)以华钗厨子并翦刻锦绣中倒炬凤皇莲芰星月之……”
(2)舞弄、嘲弄。
《列子.仲尼》:“为若舞,彼来者,奚若‘晋张湛注’,世或谓相嘲弄调为舞弄也。”《明史.仇钺传》:“今群奸在朝,舞弄神器,浊乱海内,诛戮谏臣,屏弃元老。”
此外,中古后世弄还有卖弄、调弄、抚弄、弹奏乐器。
4、完全贬义:嬖弄、弄臣
弄臣与狯臣同义。《韩非子·说疑》云:“故《周记》:‘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适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上卿,无尊大臣以拟其主也。’”
《荀子.君道》云:“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差者矣,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胁蔽塞之端也。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
然则人主将何以知之?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其知慧足使规物、其端诚足使定物然后可。夫是之谓国具。……故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无卿相辅佐足任者谓之独,所使于四邻诸侯者非其人谓之孤,孤独而晻谓之危。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西汉桓宽《盐铁论·论儒》云:“孔子适卫,因嬖臣 弥子瑕以见卫夫人。”《汉书.毋将隆传》云:“今(董)贤等便僻弄臣,私恩微妾,而以天下公用给其私门,契国威器共其家备。民力分于弄臣,武兵设于微妾,建立非宜,以广骄僭,非所以示四方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八云:“且张易之、昌宗,后(武则天)之嬖臣也。”
(二)器
1、“器”的字源字型
(1)字源字型
"器"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狗的叫声。从犬。《说文》:"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器,皿也。皿部曰。皿,饭食之用器也。然則皿专称食器。器乃凡器統称。器下云皿也者,散文則不别也。木部曰。有所盛曰器。无所盛曰械。陸德明本如是。象器之口。謂㗊也。與上文从㗊字不同。犬所㠯守之。會意。”
器物很多,用狗看守。金文的"器",字形中间是"犬",四周各有个"口"字,代表一只狗正在破口大叫。小篆的"器",字形和金文相近。
"器"后来本义消失,假借为器具。因为器具都能容纳物品,所以"器"也引申为才华,如 "庙堂之器",意思就是有治理国事的才能。"器"也常表示人体中的器官。
本义:器具。指器具、用具、器官、人才等意思。段玉裁说"器乃凡器统称"是对的。不同质地、不同用途的器具都可称为"器",如"木器"、"金器"、"陶器"、"食器"、"酒器"、"兵器"等等。器之本义延用至今,古今写法也变化不大。"器"作为异体,见于《玉篇·㗊部》。
(2)字义解释
① 器物用具的总称。如器皿、器物、器械、木器、武器。器小易盈。器,皿也。
东汉许慎《说文》:“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段注:"器乃凡器统称。"
《老子》:“天下神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周书·宝典》:“物周为器。”《周礼·大行人》:“其贡器物。”《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韩非子·十过》:“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墨子·公输》:“守圉之器。”
② 人的度量、才干。如器度、器量。器宇、器质。
器能(器量才能)、器分(人所具有的资质和才能)、器志(才识和志向)、器尚(才具,节操)、大器晚成等。
明刘基《卖柑桔者言》:“庙堂之器。”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董(其昌)先生曰:"公(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
③ 人才。《老子》:“大器晚成。”《论语》说“君子不器”。《法言·先知》:“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称大器。”
④ 重视:器重、器敬。如器任(重视任用);器待(谓器重而礼遇之);器爱(器重而爱护);器遇(器重而厚待)。《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⑤ 生物体结构中具有某种独立生理机能的部分:器官。如消化器官。
2、哲学概念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
此内容出自《易经·系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本源、本体和器物、现象的关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
3、有形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是: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体,超越一切世间存在,包括时空能量因果这些存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
《易传》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有一定的形状才叫器。在这个问题上,《易传》认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系辞》)象与形是相互对待的。
程颐、朱熹认为“象”是形而下的,与“器”同类。其实,“象”也是有分类的,“在天成象”,这个象和器一样都是“道”的具体形态而已。
“器”是“象”在人可见的物质的具体形态。这个“形”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那么“器”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孔颖达《周易注疏》提出“形由道而立”,“先道后形”。先秦所谓上下,有时间先后的意思,另外也有高卑之义。
4、道器转化
道与器的先后,不存在时间先后,而存在逻辑上的先后,有道无物和无道有物都是不存在的。“道”与“器”不是独立的,而是有联系的,即“道”与“器”的转化。因为动静引起变化,变化与道器有很直接的关系。
一定数量的“器”的变化可以引起“道”的质变,动静变化可以使事物随之变化。朱熹格物致知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之一致。“道”的动静变化必然引起“器”的变化,而人们通过“器”来认识“道”也是通过变化来得到的。
“道器问题”是儒家一个重要的命题。宇宙论和人性论钩铸了儒家学说的两大支柱,其中的天人关系、利义关系、知行关系、体用关系、道器关系等又像经线一样贯穿其中。
“道器问题”很关键的是讲求实践精神,朱熹提出了“博学—积累—贯通—推类”的格物致知模式,博学为积累做了准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贯通而得到一普遍原理,用得到的这个普遍原理推类就可以知道那些未知的事物之理。经过这样一个步骤就可以达到格物致知。
朱熹提倡的先知后行在这里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这无非就是通过学习实践、行为实践来做到从道向器,从器向道的转化。儒家在体用关系上讲隐微的本质与显露的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表示不变的统一的大道与变动的多样的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归根结蒂,具体表现为:“道”以器的形式体现在世人眼前,即“制器正名”;“器”以文的形式“载道”,即作器能铭。
5、作器能铭,制器正名,修德赏功
(1)作器能铭。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作器能铭,可以为大夫。”其意一是说,铭文并非随意(什么人)之作,只有那些有文化知识的大夫(以上者)才能配作。其二是说,如果能够作好一篇铭文,则其文化知识足以可作大夫。
对此,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主人为西汉御史大夫张中,作者为西汉经学大师刘向、刘歆父子。无论学识还是职官,肯定都在“大夫”之上。
(2)制器正名。古代文献所称“欲以为政”,“秦政刻文”之“政”,就是古代朝廷文书制作的一种方式或体裁。
即把为官执政的德行、职责、功劳、事迹等铸制凿刻于竹帛(或青铜)文书,就叫政或政刻制器。汉代天子皇帝政令的一种别名就叫做“著之竹帛名曰政”。
特别是汉高祖生前所制“白马盟誓”云:“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显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所以,张中任御史大夫关内侯,若无功劳政绩,将会遭遇“天下共诛之”的结果。即使是皇子,也需讲究政绩。有的王侯还为此丧身亡国,中央治罪非常严厉。更不要说仿冒中央朝廷或皇帝之“册书”、玺书。
古(汉)代非常重视名节和等级尊卑制度,唯有圣贤名节和威权器物,不可以随便假借或制书予人的,而且铜器还是非常珍贵的,这正如孔子《论语.子路》所言:“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或言国之重器不可示人。
其意有二,一是代表国王权象征的重要器物,不可以随便赐予他(常)人。二是隐含国家的重要职位不可交给他(常)人。《汉书.律历志》云:“(政、威、量)斗,君制器之象也。”而对于有功大臣,则往往将其名节和功劳政刻在竹帛和青铜器物之上。这正符合古代“厚德载物”观念。
出自《周易·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语.晋语六》云:“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用以形容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重大任务,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对自己的期许的目标,现代发展迅速,但这种质朴的人生哲理依然影响着很多人。
《后汉书.朱穆传》云:“古之明君,必有辅德之臣,规谏之官,下至器物,铭书成败,以防遗失。故君有正道,臣有正路,从之如升堂,违之如赴壑。”
《墨子.尚贤》也云:“古者圣王既审尚贤,欲以为政,故书之竹帛,琢之槃盂,传以遗后世子孙。”刘勰《文心雕龙.颂赞第九》云:“至于秦政刻文,爰颂其德。”
《汉书.五行志》云:“《左氏传》昭公六年六月丙戌,郑灾。是春三月,郑人铸刑书......而郑以三月作火铸鼎,刻刑辟书,以为民约,是为刑器争辟。”
《战国策.龙说赵太后》云:“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云:“建元元年,慎阳侯刘买之坐铸白金弃市,国除。”
《子.人间》云:“天下有三危云: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禄,三危也。......非其事者勿仞(认,承担)也,非其名者勿就也,无故而有显名者勿处也,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夫就人之名者废,认人之事者败,无功而大利者后将为害。”
《礼记.礼运》云:“古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月为纪,以月为量,鬼神为徒,五行为质,礼义为器,人情为田,四灵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月为纪,故事可列也;以月为量,故功可艺也;鬼神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为器,故事有考也;人情为田,古人以为奥也;四灵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3)生前赏功。即制器修德赏功。汉成帝赏赐御史大夫张中政斗威权器物:制器赏功。
在择官赏功方面,中国古代皇帝授勋藩属、诸侯、宗族、妃嫔与(异姓)功臣等以封爵,皆举行一定仪式,对受封者宣读授给封爵名号的诏书。这种诏书叫“册文”,简称“册”。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官符印玺一齐授给被封人,称为册封。张中成为册受封君,故铭文有“金还头君”、“措新君横”等词眼。
东汉朱穆曾说:“古之明君,必有辅德之臣,规谏之官,下至器物,铭书成败,以防遗失。故君有正道,臣有正路,从之如升堂,违之如赴壑。”
古代天子皇帝对王侯丹书铁契进行彰功表德,其“功业可以在图画上记载,德行可以铭刻在钟鼎碑碣上,声誉可以在乐章中谱写,名字可以留在青史上”。张中青铜九狮头政斗符策玺书诔铭符葆镇墓兽就是其“名垂千史”或记录重要历史事件的最好物证。
(4)张中名器相符
张中九狮头政斗符策玺书符葆中御史大夫张中(忠)即属功臣、异姓大臣,官符印玺就是这个状类王莽“威斗”之“政斗”,用于祭祀河神,厌胜祈福,避邪消灾,护佑万民,故曰“册封”。逝后用于殉葬,就叫镇墓兽。《广雅.释言.卷五》:“厌,镇也。”厌胜,即镇压妖魔鬼怪。《释名.释丧制》:“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张中的主要功劳,一是前30年以前任东平相,教化东平王从善;二是前29年末前28年初,以少府之身,代理御史大夫之职,接替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之职,督导河堤使者、校尉王廷世治河功成,救民九万七千多人,受到汉成帝和朝廷褒赏。从刚任20多天的少府升任三公御史大夫,授关内侯,赐政斗庠序神器政斗;王延世升任光禄大夫,授关内侯,赏黄金百斤。为此汉成帝还将前28年改元为“河平元年”。
张忠所任少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位,如果没有政绩功劳,在汉成帝初期政治还比较清明的时候,是不会随便就委任常人的,也不是任何人随便就可以胜任的,甚至可能遭致杀之罪,瑾起围攻。特别是张忠任少府时的前任召信臣曾因治国有方得到汉朝中央及民众的广泛褒扬,而且一直延续到东汉,人们仍然怀念他。
《汉书.胡建传》云:“治道在于得贤,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
《资治通鉴.汉纪.孝成皇帝》记载:“(太中大夫)谷永奏言:‘圣王不以名誉加于实效,御史大夫任重职大,少府宣达于从政,唯陛下留神考察!’”又“太守召信臣为少府。信臣先为太守,后迁,治行常第一,视民如子,好为民兴利,躬劝耕稼,开通沟渎,户口增倍。吏民亲爱,号曰‘召父’”。
《资治通鉴.汉纪.世祖光武皇帝》云:“太守杜诗政治清平,兴利除害,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为之语:‘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未完待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