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百度知道,浏览量:64,时间:2022-11-19 16:35:02
孟夏草木长,孟夏草木长读音,孟夏草木长上一句
来不及回味
来不及沉醉
时光匆匆
我们将告别春的妩媚
迎接夏的热情
今天14时47分,
我们迎来立夏节气。
立夏,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春生夏长,万物自此走向繁茂。立夏不仅给予我们时间的意义,更让我们学习领悟,懂得成长的道理。人生的繁茂奠基于青年,却不止于年龄。
夏天到了,把这些有趣的民俗讲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个火热的、生长向上的夏天继续加油!
立夏三候
立夏有三候
一候蝼蝈鸣
蝼蛄开始在田间鸣叫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二候蚯蚓出
我们能够看到
蚯蚓掘开湿润的泥土
活泼地钻土入地
像是指挥万物复苏的“提调官”
三候王瓜生
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只待迎接收获的季节
立夏史话
“立夏”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习俗
立夏
是个美味的节气
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民间还有喝冷饮消暑的习惯
“吃立夏饭”
这一天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
等五色豆
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
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
称为“立夏饭”
“迎夏尝新”
江南地区有立夏尝“三新”的俗谚
传统的“三新”即
樱桃、青梅、鲥鱼
“立夏称人”
立夏还有称人的习俗
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
秤钩悬一根凳子
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
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吃蛋”
天气渐渐炎热
人们容易四肢无力、食欲减退
称之为“疰夏”
立夏吃蛋
能预防这些苦夏症状,避免疰夏
因此,立夏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立夏农事
立夏至,农事忙
农民们在万物繁茂的夏天
期盼着一年的好收成
立夏后
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
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
迟早和雨量的多少
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立夏后
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
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
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
立夏诗词
立夏的朝气蓬勃
早被文人墨客写在了诗里
《立夏前一日有赋》
明 · 杨基
渐老绿阴天,无家怯杜鹃。
东风有今夜,芳草又明年。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酒前。
都将南浦恨,聊寄北窗眠。
《立 夏》
宋 · 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读山海经 · 其一》
东晋 ·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 ·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夏日田园杂兴 · 其一》
宋 ·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早夏游回》
唐·白居易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肩舆颇平稳,涧路甚清凉。
紫蕨行看采,青梅旋摘尝。
疗饥兼解渴,一盏冷云浆。
立夏养生
学会养“心”
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学会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
进稀食有利补养
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冰箱内取出食品别急吃
随着天气转热,人们爱吃刚从冰箱中取出来的水果、饮料等。有些人特别是肠胃功能较弱的儿童,在吃后半小时左右最易发生剧烈腹痛,严重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
晚睡早起加午休
由于“立夏”时天亮得早,人们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所以要增加午休。夏季正午1点到3点气温最高,人容易出汗。
饮食宜清淡
随着气温升高,食欲会大大降低,立夏时节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饮食因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少吃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
在这万物生长的旺季
告诉孩子去恣意挥洒汗水吧
只要有昂扬向上的斗志
人生终会如夏花般灿烂
愿每一个人的努力终有回报
所有美好
都如期而至
文章综合自| 新华网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诗词中国等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前言】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是晋末宋初的诗人陶渊明所著作的五言诗。《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论衡》和《吴越春秋》说这书是大禹治水时命伯益记录而成,不可信,鲁迅认为是古代巫书,晋郭璞曾为该书作注并题图赞,陶潜读的“山海图”,就是这种有图赞的《山海经》。其实,这首诗不但可见陶潜的生活乐趣,还反映了其读书态度及其诗歌创作之艺术极诣。陈仲醇说:“予谓陶渊明诗此篇最佳。咏歌再三,可想陶然之趣。‘欲辨忘言’之句,稍涉巧,不必愈此。”。诗共十六句一韵到底,然大体四句可为一解。
【注释】
①《读山海经》为组词,共十三首,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对人生和政治的感慨,此为第一首,写耕余读书之乐。《山海经》,一部记述古代山川异物、神话传说的书。
②孟夏:初夏
③扶疏:枝叶繁茂貌
④“众鸟”句:言众鸟因有树可依而欣喜。
⑤穷巷:陋巷。 隔:隔绝。 深辙:大车所扎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
⑥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有关传说。
⑦山海图:《山海经图》。古人疑《山海经》依图画而述之。
⑧“俯仰”句:顷刻间遍游宇宙。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
【赏析】
一起先从良辰好景叙开,结穴到“得其所哉”的快乐。“孟夏”四月,是紧接暮春的时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到四月,树上的杂花虽然没有了,但草木却更加茂密,蔚为绿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扶疏”便是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陶氏山居笼在一片树阴之中,这是何等幽绝的环境。鸟群自然乐于到这林子中来营窠。“众鸟欣有托”一句,是赋象。然而联下“吾亦爱吾庐”之句,又是兴象——俨有兴发引起的妙用。“欣托”二字,正是“吾亦爱吾庐”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庐”之堂华而宅高,而是如同张季鹰所谓:“人生贵得适意尔”。渊明此时已弃“名爵”而归来,于此“衡宇”中,自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爱吾庐”,平平常常五个字,饱含有欣喜之情和无穷妙理。诗人推己及物,才觉得“众鸟”“有托”之“欣”。故“众鸟”一句,又可视为喻象。比较诗人自己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二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更能反映陶渊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状态,“观物观我,纯乎元气”,颇有泛神论的哲学趣味,大是名言。
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热爱生产劳动,正是陶渊明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当然他还不是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这从“时还”二字可以体味。然而正是这样的偷闲读书,最有读书的兴味。关于陶潜是否接待客人,回答应是肯定的。他生性是乐群的人,“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便是他的自白。《宋书·隐逸传》则云:“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但如果对方有碍难而不来,他也不会感到遗憾。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比清人吴伟业《梅村》诗句“不好诣人贪客过”还要淡永。读者正该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这里,诗人信笔拈来好句,无意留下难题,使后世注家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解会。一种认为这两句都为一意:“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意谓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两句各为一意:“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然颇回故人之驾,欢然酌酒而摘蔬以侑之。”无论哪一说,都无害渊明诗意。但比较而言,后说有颜延之“林间时宴开,颇回故人车”参证,也比较符合陶潜生活的实际情况。盖“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也,虽然“门虽设而常关”的情况也有。
如从“次写好友”一说,则以下就是写田园以时鲜待客,共景了。“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二句极有田园情趣。农村仲冬时酿酒,经春始成,称为“春酒”,初夏时节,正好开瓮取酌。举酒属客,不可无肴。诗人却只写“摘我园中蔬”,盖当时实情有此。四月正是蔬菜旺季,从地中旋摘菜蔬,是何等新鲜惬意的事。而主人的一片殷勤欣喜之情,亦洋溢笔端。“欢言”犹“欢然”。“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风”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雨也好,吹面不寒,润衣不湿,且俱能助友人对酌之兴致。在很容易作成偶句的地方,渊明偏以散行写之,雨“从东来’、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不但兴会绝佳,安顿尤好。如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盖中幅垫以写人事的六句,便见“尺幅平远,故托体大”。
诗人就这样次第将欣托惬意、良辰好景、遇友乐事写足味后,复落到“时还读我书”即题面的“读山海经”上来,可谓曲终奏雅。“泛览周王传,流览山海图”,虽点到为止,却大有可以发挥之奥义。盖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拼命地读,由于压力很大,有时得“头悬梁,锥刺股”,可名之为“苏秦式苦读”。一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轻松地读,愉悦感甚强,“乐琴书以销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可名之为“陶潜式乐读”。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虽读经书,已有“乐读”倾向。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这里读的就不是圣经贤传,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山海经》固然是古代神话之渊薮,而《穆天子传》也属神话传说。它们的文艺性、可读性很强。毛姆说:“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读诗、小说或其它可以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
可以说陶潜早就深得个中三昧。你看他完全不是刻苦用功地读,也不把书当敲门砖;他是“泛览”、“流观”,读得那样开心而愉快,读得“欣然忘食”——即“连饭也不想吃”。从而感到很强的审美愉悦。同时,他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荫中的庐室,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与古人神游。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余,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蚂蚁爬的时候。而参加劳动就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书呢。再就是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是需要有个人来谈上一阵子的,而故人回车相顾,正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呢。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览”“流观”奇书而言。孟夏日月几何?就是人生百岁,也很短暂。如何可以“俯仰终宇宙”呢?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写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由于专注凝情,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就陶潜有泛神论倾向的人生哲学而言,他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物我俱化,古今齐同,这是更深层的“俯仰终宇宙”之乐。就全诗而言,这两句所言之乐,又不仅限于读书了。它还包括人生之乐,其间固然有后人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安于所适的快乐;是因陶潜皈依自然,并从中得到慰藉和启示,树立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缘故。在传统上,是继承了孔子之徒曾点的春服浴沂的理想;在实践上,则是参加劳动,亲近农人的结果。是一份值得重视的精神遗产。
虽然不乏要言妙道,此诗在写法上却纯以自然为宗。它属语安雅,间用比兴,厚积薄发,深衷浅貌,在节奏上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妙。故温汝能《陶集汇评》有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