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百度知道,浏览量:56,时间:2022-11-19 16:49:01
诗史,诗史之称的诗人是,诗史指的是什么
范冰冰在2011年接受天涯访谈时说了一句非常励志的话,原话是:“我挨得住多大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这句话后来被用到了诺基亚的广告里,显然,承受苦难与取得成就历来都是成正比的,很少有成就极突出,而未承受苦难的人。在唐代的诗人里,杜甫无疑是成就非常高的一位,同样,杜甫所承受的磨难也足以与他取得的成就相比。
(杜甫画像)
公元756年,已经44岁的杜甫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求仕因居生涯后,终于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不得不加入了逃难者的队伍。
杜甫为什么不能放浪天地间,做一个像李白一样洒脱的人呢?这跟杜甫的家世有关:杜甫有两个他自己跳不出的局限,既限制了他,也成就了他:1、杜甫是身出名门,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当官出身的,远到晋代,他的祖先杜预曾是大将军,祖先们多半充当过太守、刺史、县令一类的官吏,就算到了最衰微的父亲这一代,也有七品县令的官职,他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官,做官要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报效国家的不二途径,杜甫骨子里是一个要谋求仕途发展的人;2、杜甫身出诗歌世家,他曾经对自己的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因此,他在作诗这件事上对自己要求极高。当官和做诗,是杜甫的终身愿望。现在看来,他做好了其中一件事,做被后世称为“诗圣”。
另一件为什么没有做好呢?
杜甫到长安求官的时候,唐玄宗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他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于是觉得再没有什么值得操心的事情了,年过60岁的他一方面开始寻求长生不死,一方面把自己封锁在宫禁之中寻求感官的享乐,终日沉溺声色,他把国家政务都交给了李林甫,李林甫是一个阴谋家,他迎合唐玄宗,杜绝言路,一再制造冤狱,诬陷与他不合作的官员,像张九龄,严挺之(这两位杜甫非常推崇)都被他排挤,贺知章也不得不申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回家时写了《回乡偶书》,不久即病死),李邕在北海太守的任上被刺身死,李适之被贬,后被迫自杀于太守任上,甚至李林甫还把持了科考,他让参加科考的人一个也不能及第,考试结束后跟唐玄宗说,民间已经没有剩余的贤才了。751年秋天,杜甫40岁,他不但穷,而且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差,。这一年,长安下了许多天雨,到处墙屋倒塌,杜甫居舍门外的积水中生了小鱼,床前的地上也长遍了青苔,他的肺本来就不好,这次又染上了疟疾。他写诗称:“疟疾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人过中年的杜甫生命垂危。到752年李林甫病死时,已41岁的杜甫在长安靠给有钱人做宾客谋生,他写诗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此时的杜甫,已贫病交困到了极点。在无数次的干谒名流之后,杜甫谋得了一个正八品下的看守兵甲器仗的小官。他决定在上任之前先回奉先看望一次妻子。
(诗意图)
路上,他看到了民生状况,他是见过富人们的生活的,于是他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骨名句。门内门外,咫尺之间,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啊。
回长安任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打到了,并在756年正月称大燕皇帝,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们称“安史之乱”,看似一场内乱,其实,安禄山的父亲是中亚月氏种,史思明是突厥种,这次动乱本质上是一次种族的斗争。756年的7月,唐玄宗退位躲到了蜀地,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称唐肃宗,在草莽中开辟朝廷,受朝贺时,只有30多个官员,百官都凑不齐。这时的杜甫逃亡到了羌村,他听到这个消息,把实现抱负和国家复兴的希望寄托到了新皇帝身上,于是,他只身前往灵武,途中要经过叛军胡人的势力范围,他在路上,不能进也不能退,终于被胡人捉住,送进沦陷的长安。不过杜甫很快就被释放了,这个四十四岁却已满头白发、未老先衰的“老人”胡人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既没有逼他投降,也没有严格看管。他太不知名了。不久,他逃了出来,因此史书中这样记载他:“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他不像王维一样,被俘还被迫做了叛军的官。逃亡途中,杜甫亲眼看到昔日的长安被胡人焚烧抢掠,官员们留在长安的家属被一批批的杀死,连婴儿也不放过,一直杀到鸡犬。杜甫在逃亡困居长安之时,长久得不到家中的消息,更加思念家人。经冬到春,远在的妹妹,的弟弟,鄜州的妻子都让他怀念。面对着这样的春天,他写出了那首人人熟知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春望所见是山河依旧,可是国都长安已经沦陷,城池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乱草丛生,林木荒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痛苦的,越是遇到乐景,越发会引发更多的痛苦,乐景表现哀情是诗歌常用的文学手法,比如《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景色越是美好,心中的悲伤越发浓烈。
(诗意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整整一个春天,老皇帝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新皇帝唐肃宗刚刚继位远在,没有官军的好消息,收复西京的希望太遥远了,战争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诗人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的情景,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担心他们的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此时,要是能得到一封家信该多好啊!此时的家信拿万金也是不换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愁家忧齐上心头的诗人,在内忧外患的交迫之下内心焦虑至极,他搔首徘徊,意志踌躇,才发现自己的白发越来越稀疏,甚至用手搔发,更觉短少,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整首诗,诗人由国破家亡写起,写到与家人的战乱分离再写到自己的衰老。一个衰年老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完整而丰满,感人至深。
如果不是这次战乱,杜甫没有这样的经历,他写不出《兵车行》,写不出《赴奉先咏怀》,当然也就写不出《春望》,他在命运的摧残中思想日渐进步,把眼光移向平民生活,也因此在艺术上渐趋成熟,终成一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诗史”,他承受的苦难正与他享有的历史盛名成正比。这次战乱,于国不幸,于杜甫也是不幸的,但对于中国诗歌,却是大幸!
(【唐诗闲读】之41,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