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优酷,浏览量:78,时间:2022-11-25 04:07:01
欧洲拼音,欧洲拼音怎么拼写,欧洲拼音怎么拼写
近代以来,欧洲文明曾引领世界。西方评选出的历史上世界四大著名诗人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荷马是希腊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影响自不必说,莎士比亚和歌德也各有受众,国人对但丁可能略微生疏;然而但丁在近代欧洲的地位很高。恩格斯曾经称他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青年但丁(古画)
今年9月14日是但丁逝世700周年,自今年年初起,整个欧洲和全世界就已经开始隆重纪念他。不仅因为他创作了《神曲》和《新生》,对文学做出的贡献,重点还是他筚路蓝缕,开启了一个时代。
佛罗伦萨但丁故居《神曲》手抄本。海龙摄
佛罗伦萨旧皇宫所展传说但丁死亡后所拓面模
《神曲》难懂,但不影响但丁的伟大
佛罗伦萨的但丁雕像。 王宇麒摄
这“四大诗人”里但丁最不好翻译。他的《神曲》被译成中文且有不少版本,但坦率地说,差不多没有一个版本能让人顺畅地读下去,更不必说欣赏。如果说我这个曾在高校文学系讲授欧洲文学史的人(因为教书的必须)都要捏着鼻子才愿意读完,那么让一般人去欣赏它应该是有难度的。不只是译成汉语,《神曲》译成英文也几乎趣味全失。我阅读过意大利语跟英语互译对照的版本,发现英文版读来同样味同嚼蜡。《神曲》典故多,很隐晦、寓言性强,而且充斥着象征符号意味。毋庸讳言,但丁生活在战乱频仍、政治动荡的中世纪后期,其思想和文艺观里仍然渗透着浓重的中世纪文学的影子;《神曲》是研究符号学、语义学甚至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的最爱。普通读者读它,举个不恰当例子,有点像读翻译了的我们的古诗《离骚》。
《离骚》是我国文学中的瑰宝也是经典,但是我阅读过很多外文版本,鲜有能够让人顺利读下去者。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结构非常紧、寓言多、语义扣子也多,它还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象征寓意,这些也几乎无法翻译——慢说是外语,就是将它译成同是汉语的现代白话诗体试试,相信翻译者也同样遇到翻译的难度与某种“不可译”性。
《神曲》既然如此难译难解,但丁又凭什么有名呢?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到,但丁那个时代,“诗”的概念跟亚里士多德《诗学》里诗的概念是一样的,它并不仅只是狭义的诗歌,而是指整个文学乃至文艺。虽然但丁以大诗人的头衔名世,但他的影响绝不限于诗歌和文学领域。
首先,但丁是欧洲文艺复兴大幕的开启者。但丁经历的时代是中世纪后期,漫漫长夜已然煎熬了旧欧洲一千年,他是那个振臂一呼唤醒世人的诗人。作为开山祖的角色,他不只是一个诗人的角色,他还是杰出的思想家和积极的行动者以及是意大利语的创造者——从他以后,意大利人才开始用意大利语写作。
但丁生活的时代,整个意大利分裂成几个版块,没有统一的民族国家。但丁参与了佛罗伦萨的政治运动并积极提倡改革。他既反皇权又反教权,其结果是受到两种势力的合围和夹击。因为其改革初心不变,他曾经当选为佛罗伦萨的执政者,最后却作为政争的牺牲品被永远流放出佛罗伦萨。从37岁到客死他乡,他一共在外流浪生活了19年,期间他发愤写出了不朽的《神曲》;苦苦写了14年,于这部巨著完成当年辞世。2008年,佛罗伦萨市议会通过决议撤销了700年前对但丁不公正的判决,允许他返回自己的城市,算是故乡对这位文坛巨子的一抹歉疚表示。但是这种道歉,太久也太晚。
但那些离家的日子,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对故园刻骨铭心地思念以及前半生曾经遭遇的党争—宗教迫害,都让他希望找一个突破口来宣泄。而他的《神曲》,正是这位早年因苦学古典而最早精通希腊罗马文明的人文主义者,结合自己幼年的暗恋经历,所构思出的一部巨著。
但丁写作这部划时代作品的年代,当时整个欧洲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拉丁语根本不是老百姓的语言。若想宣传自己崭新的思想,但丁必须用自己的民族方言写作。于是但丁决定以佛罗伦萨方言为基础撰写《神曲》,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意大利语。之后,通过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的延续和推广,一种崭新的欧洲语言——意大利语产生了。欧洲各地竞相效仿,法、西、英、德等各种语言渐次产生。
《神曲》的得与失
《神曲》整体上可以划为三大部分即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33章,加上序言共100章,象征着十全十美。但丁非常注重整体结构的设计,比如说,他在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字作韵脚。这种匀称的布局以及诗中三境界的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的。
在《神曲》中,但丁借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各种场景写出了当时意大利的人间百态,并通过这种描写深刻批判了社会,特别是批判了当时政治人物的丑恶现象,被称作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描述。他也用自己的笔报复仇敌,把教皇和他的佛罗伦萨政敌写入了地狱备受惨烈酷刑折磨。而在“天堂篇”中,他请他少年时暗恋的美女带他游历天国,构现了他神学思想最高境界的神秘。
但丁最早把时人和新闻事件写入经典,是一代诗史的记述者。但是,他这样做有利有弊。好处当然在于它气势的恢宏,弊处却在于它过分贴近社会时事,难免在当年引起非议和政争,到后世,这些却又显得枯燥无味。随着但丁同时代里面的私人恩怨、隐私故事和政争烟消云散,这些细节连今天的意大利人都读之无趣和难懂,遑论外国人?这种情形影响了《神曲》的永恒性和传播力。
但后世意大利人永远赞美《神曲》的音节美、韵律美和象征美。在纽约经常遇到意大利朋友赞美《神曲》之妙。看到外国人不以为然,意大利人常会朗读或背诵一段,其音韵美轮美奂妙不可言。我的意大利朋友还曾送我意—英对照本《神曲》,但对照译成的英文读之,却意味全无——同为欧洲拼音文字,经过翻译差距居然这样大,那么将之移译成汉语后,就更是“可怜无数山”相隔了。
除了音韵和诗歌形式美的丧失,《神曲》有些吃亏还在于情节性不强。它的描述形式是走马观花,有点儿像是观看古庙里惩恶扬善十八层地狱壁画,虽然斑斓惊悚但重复性强。
将但丁跟同侪横向比较,即使在意大利,它也不如同期彼得拉克和薄伽丘作品读者多。因为后两位更像是平民文学的代表:彼得拉克写的多是抒情短诗,浅显易懂易诵易记,特别容易上口;而且他诗歌写的多是歌颂爱情和浪漫情怀,跟日常生活比较贴近,说的是人人心中有却口上无的凝练和抒情的心绪。薄伽丘的通俗故事如同中国的三言二拍,更是为民众喜闻乐见,因之自出版后很快便传遍整个欧洲。
他们都是但丁的晚辈和忠诚的追随者,但在百姓读者群里知名度却比但丁高。但这不影响但丁的文学史地位。因为作为开山祖,唯有他创立了用意大利语写作的传统,才有后来的追随者,算是创建了独立的意大利语文学道路;另外,但丁的风格讲究修辞和寓意,非常注重在文辞典雅、结构和寓言性方面著力,其诗学的总体性成就高。正是由于他们三人的接力和合作,推出了一些优秀的各类体裁的早期意大利文学佳作,所以他们才被后来的文学史家统称“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世界名著的判别常强调其时代意义和开创之功,是以其在整个历史乃至人类文化史宏观坐标意义上的贡献为基准的。在这种高标准衡量下,但丁是够格、是独一无二的。
但丁遇见贝雅特丽齐。亨利·霍勒迪绘(古画,1883年)
梵蒂冈所展米开朗琪罗作品《圣母哀悼基督》。海龙摄
佛罗伦萨但丁故居。海龙摄
好在有个贝雅特丽齐
那么,对今天的读者来说,《神曲》既然很少有人能够终篇欣赏,那它还有什么生命力?好在,还有个贝雅特丽齐。
文学史传播学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读者并没有读过《神曲》但知道贝雅特丽齐。虽然贝雅特丽齐只是《神曲》中的一个人物,但她却比《神曲》更有名;她甚至在全欧洲、全世界都成了一个偶像和象征。在但丁时代以后,Beatrice甚至成为欧洲各种语言字典中的一个词条,一个专有名词和母题。在当代,《神曲》的传播甚至几乎全赖于她的美名。
说贝雅特丽齐是《神曲》中的一个人物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在《神曲》诞生前她就问世了。她是但丁终生写作的灵感和保护神,首次出现于但丁1293年的文学处女作《新生》当中。而此时,比但丁创作《神曲》足足早了14年呢!
那么,贝雅特丽齐是谁?作为一个九岁的女孩,西方文学史上为什么说是她把但丁造就成了伟大的诗人?据但丁本人回忆,早熟的他在九岁时某天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如同受到雷殛一样被她的美震撼了,他随后打听到这个跟他同龄的姑娘叫贝雅特丽齐。他朝思暮想盼着见她,但她从此云逸杳遁。
成年后,他又一次在佛罗伦萨的老桥旁见到了贝雅特丽齐。她一袭白袍,静穆庄重,宛如天使,其圣洁的辉光令但丁目为之眩。但此时的贝雅特丽齐已将为人妻。而这只是但丁宿命的开始。
贝雅特丽齐生命短暂,只活了24岁;但她却被但丁思念了一生。没有贝雅特丽齐的日子,他是怎么度过的?没人得知。但我们知道他的痛苦和哀恳。在贝雅特丽齐去世后的第三年,亦即自但丁童年第一次见到她后的第18年,这位平时热衷时事的青年政治家用他那善于写辩论文章之手写出了怀念这位美丽女子的文集《新生》。所用的语言,正是他倡导的意大利民族语。而他心中的那位天使,更是随着这种新语言文体不期而然地走向了永恒。
在被流放的下半生,但丁苦恋故土,一刻也没有忘怀贝雅特丽齐。就在但丁遇见她33年后的那个纪念日,但丁开始写作他不朽的《神曲》。苦苦写了14年,直到逝世。但丁一生只活了56岁,可他怀念了贝雅特丽齐47年。这段史实最悲催的地方,是传说贝雅特丽齐跟但丁并不相识,她短暂的一生中从来不知道有过这么一个文豪死生相依无比眷恋地仰望过她。也有传说贝雅特丽齐认识但丁,但跟他只有浅浅的交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中国这种古典的情愫居然能在遥远的意大利找到翻版,这是最容易让中国读者共鸣的地方。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怀疑这故事的真实性,甚至像中国研究红学的索隐派那般,因质疑而细筛但丁年谱和佛罗伦萨城市史;但更多学者反诘并鄙夷这种佛头着粪和胶柱鼓瑟的解诗方式,认为这样研究但丁是对爱情和人性的亵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但丁的这种贝雅特丽齐情结呢?
用爱,让心仪的人不朽,这应该是爱的最高境界——虽然爱而不得。爱而不得似乎是但丁那时代、那群人的一个母题。这个母题非常真实又非常令人扼腕,它象征着人生的无解。但是,难道那时代世间所有的悲催、世人所有的遗憾、人生全部的悲欢离合真就都这么巧、这么集中地发生在他们这伙人身上?未必。这是从中世纪冬眠期刚刚苏醒而呼唤着文艺复兴新时代的诗人们在替人类代言,他们竭尽全力推开黑暗,把人性中最珍贵、微妙和隐晦的情愫替大家呼唤出来。可贵的人文主义借此萌芽生长,但丁们就是怀着这种暗恋,期期艾艾地走上了文坛。
无独有偶,但丁这种亿万人中难得一遇的神奇暗恋模式居然在他的两个追随者彼得拉克和薄伽丘那里复现了!他们二人也都奇怪地遇到了自己的贝雅特丽齐——彼得拉克难以自拔地爱上已婚贵妇人劳拉直至她香消玉殒,他为她写了366首14行诗《歌集》。而薄伽丘呢,也是青年时爱上了那不勒斯国王的女儿、已嫁给了贵族伯爵的玛利亚,并以她为原型写了《菲亚美达》等名著。据考证,他的巨著《十日谈》中女角菲亚美达就是以他早年那无望恋人为原型。
如此罕见的遭际居然在他们三个人身上都出现,这种遇仙故事几乎就很难算是巧合了。或许,这应该被看成是一簇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喷薄待发的时代精神。
要想理解这种现象,我们最好回望一下那个时代。在近一千年的中世纪,神学和皇权极度压抑人性,那时候世人唯一准许说出的爱是对宗教天主和圣母的爱。然而,爱是人类天性,如同春汛和洪流,压抑不住。于是中世纪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借口用爱圣母的形象来婉转表达爱情。后期甚至绘画和雕塑都刻意地用视觉形式呈现这种爱,以至爱圣母-美女成了永恒的母题。
再晚些,人们似乎已经不满足这种天国缥缈圣爱,而渐渐产生了骑士效忠具体偶像和自己虔信的贵妇人的爱。这个口子一开,旋即泛滥,形成了骑士文学中圣母-贵妇人-世俗爱情间转换的模式。在但丁赞美自己心中女神的尝试集《新生》中,就可以看出旧时代骑士抒情诗的影子,这种时代精神构成了文艺复兴的前夜背景。
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们的旷世之恋,看似神秘,其实是人间恋情爱而不得的一种艰晦的折射;塑造可望而不可即的贝雅特丽齐模式,但丁是始作俑者。
几个世纪过去了,为了还原心中的但丁,笔者曾来到佛罗伦萨,踏访但丁的故居。那时候的佛罗伦萨城不大,七百多年后还基本保留了古时原样。但丁的家静穆、高古,深藏着厚重的历史陈迹,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不语自威。这种摄人的氤氲让你不得不屏息静气拜读和体味这里的一颦一笑,感受但丁被放逐前的中古家居日常。当然,我不可能不忆起他苦思贝雅特丽齐的岁月。沿着七百年前他曾走过的路寻访,耳畔飘落的是古巷跫音。顿时,时空倒错,有一种神圣感和神秘感。当年但丁第一次遇见她的老桥其实不远,从但丁家到那儿不过十多分钟。但这十几分钟在但丁的心里就是整整的一生。
桥还在。阿尔诺河的流水像七百年前一样缓缓地流着。贝雅特丽齐家就在身旁的某个华厦古屋。周遭古街纵横高墙森森,似乎每家都埋藏着秘密……
为什么说他是意大利语言之父
前面说了,但丁被纪念另一个最由是他创造了意大利语。其实,意大利语一直在那儿,它不需要被“创造”。但是说到意大利语之父,世人仍然把大拇指竖给但丁。
但丁对意大利语创建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倡的意大利白话文运动。他注重民族语言,反对拉丁文的特权宰制,提倡用百姓语言写作,并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实践自己的主张。但丁的《神曲》成功了,他写作《神曲》的意大利俗语遂被欧洲承认、成了奠定民族语言的经典;意大利语作为民族语言的典范由此诞生。
这让人自然想到中国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在那以前,中国古代书写语言叫做文言文。读、写文言是一种专门的技巧。旧时代学会读懂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古代中国百姓识字者很少,读懂文言遂成了读书做官的一种特权。但这种语言毕竟与日常生活口语脱节,所以提倡白话文深得人心。
不过中世纪拉丁文称霸欧洲的情形,与之相比不同的是,中国是个大一统国家,文言虽然脱离口语,但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性古典语言。而欧洲是由很多民族组成,每个民族的历史渊源不一、语言形式各异且文化习俗多样。中世纪由于教皇的统治和帝国余绪,整个欧洲顽固地推行拉丁文作为官方语言。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一盘散沙,分裂成了很多小国。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政教纷争、常年战乱,经济衰退。虽然各个民族说着不同的口语方言,但民族语言却不能作官方语言;在教权垄断知识和教育的情况下,可以说除教会神职人员外举世滔滔全是文盲。就连当年欧洲的国王和贵族也不例外。
要改变这种局面,但丁的敌人是“十字架和宝剑”,他在反对教皇、国王闹革命之余,在流亡岁月坚持写作《神曲》。他采用佛罗伦萨方言和本地口语结合的形式来写作诗歌和文学作品。这种榜样力量影响了欧洲并开启了用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他理所当然地被尊为意大利语之父。
自他以后,欧洲各民族掀起了呼吁建立民族语言和民族独立运动。史载英国受此风影响,14世纪后乔叟开始用民族语言写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这被视作现代英语写作的开端。1536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当着教皇面使用西班牙语发言宣示西班牙语是新的国家官方语言;而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也宣布用法语取代拉丁语作为国语。德语诞生则晚一些,直到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才被认作是德语书面语言的开端。有了独立的语言才能有独立的文明文化和民族传统,才能有现代的国族意识。虽然在但丁以后各地受其影响和确认民族语言诞生的时间不一,但追认但丁是现代欧洲民族语言的缔造者却并不为过。
纵观他的政治和学术理念,但丁提倡口语写作,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绝不是突发奇想或侥幸成功之举,他不只有实践而且有理论。早在用意大利语创作不朽的《神曲》之前,但丁就发表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学论文《论俗语》,文中阐明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等等。这部著作也成了后来欧洲各国倡导建立民族语言的经典。正因为此,但丁被尊为欧洲民族语言和民族觉醒意识的先驱。
在法语中,意大利语有时被称为 la langue de Dante暨但丁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说,文艺复兴以后,白话文运动开始深入人心,这种民族独立的自觉因此也奠定了现在欧洲国家形成的基础。
原标题:“人类啊,生而飞翔,你为什么会在微风中坠落?”——但丁《神曲》七百年再纪念 生而飞翔的但丁
文/海龙
来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