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抖音,浏览量:111,时间:2023-01-16 17:52:01
倏忽之间,倏忽之间的意思和造句,倏忽之间是什么意思
【原文】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口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著不循,讲人欲来顿放著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 1]的功夫。”【注释】 [1]义袭而取: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袭:一时;突然的,突发的,通过一时突发的道义而获得。
【讲谈】古今学者有“口耳之学”、“义袭而取”两种。
口耳之学亦称小人之学,是入之于耳,马上出之于口,没经过大脑,也没有走心,更没有学以润身,学到手上脚上去践行,没有知行合一。“王阳明批评学者只喜欢“口耳之学”:“现在跟我一样做格物学说的人,大多数还停留在口耳相传上,更何况那些只喜欢空谈的人?空谈的人,虽然口里在谈论着天理,却不知在那时刻已有多少私欲在心中萌生出来了!
”义袭而取”,想着一次飞黄腾达,做一两件大事好事,成就自己的德行。“义袭而取”对应的的是“集义而生”,平时平常对每个人每件事都积善成徳,都只做仁义的事不做坏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每天都在集义,每天都在指数型的增益自己的气,久而久之养成浩然之气。简言之,做一次好人,就是义袭而取;一辈子做好人,就是集义而生,就养成了天人合一的浩然之气。
王阳明针对“口耳之传”、“义袭而取”二类学者发问:只知道用嘴讲天理而不懂得去遵循,谈论私欲又不加以克制,这难道是所谓格物致知的学说吗?现在人们说话的时候,潜滋暗长的私欲,就算是用功体察也很难发现、认识,何况光是在嘴上说说,怎么能够得以完全认识呢?提出“存天理去私欲”,必须时刻反省,学习克制,才能在存天理去人欲等精微之处渐渐有所收获(“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