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抖音,浏览量:202,时间:2023-03-02 06:45:01
红旗颂歌谱,红旗颂简谱完整版,红旗颂歌谱陈笠笠
演出开始前,作曲家郝维亚在记者面前高声朗诵起几句诗:“我相信生命的过往交给未来交给时间封印,每个艰难的时刻都有一场秘而不宣的约定。让我告诉你,凛冽之后一定会有一场春天温暖的雨。”
15日,在天安门旁的国家大剧院,郝维亚的作品《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和于阳的《中国颂》、杨帆的《父辈》一起,由指挥家俞峰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首演。这是上海交响乐团为庆祝建党百年委约的三部新作。面对同一个主题,三位不同代际的作曲家传递出了不同代际音乐人的共同信仰。
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参演《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
这场音乐会,也是上海交响乐团在时隔六届之后,再度献演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拉开了上海交响乐团红色巡演的序幕,接下来,上交将携相同的演出班底和曲目,继续前往杭州、赣州、长沙、武汉、延安等地演出。
《红旗颂》之后,如何创作新经典
音乐会一开始,上海作曲家吕其明的交响诗《红旗颂》的经典旋律响起。这部作品由上海交响乐团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上首演。
上海交响乐团首演《红旗颂》节目单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及最有影响力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曾首演过多部红色经典作品。冼星海的《神圣之战》、王云阶的《抗日战争》、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丁善德的《新中国》《长征交响曲》等多部被记入中国音乐史的作品均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奏响。
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海能否诞生《红旗颂》这样的经典之作?上海交响乐团委约了“50后”作曲家贾达群、“60后”作曲家于阳、“70后”作曲家”郝维亚、“80后”作曲家杨帆,以不同的艺术触角和创作理念,同写时代主题。
于阳的《中国颂》融入了《东方红》的经典旋律。作品开篇即号角,如同英雄的战歌。“一个作曲家的一生都难得遇到这样一个重大题材,我们把自己的个性人生经历融入了作品之中。很高兴,面对同样的主题,我们写出了截然不同的作品。”
郝维亚成长于一个热爱诗歌的年代。在他看来,文学中那些难以延展的氛围和情感,可以在音符里得到充分释放。“当春天来临,你可以在音乐中感到温暖。”
杨帆的《父辈》,脱胎于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就像“同一个母亲生下的两个不同的孩子”。从确定题材到试演,再到此次首演,《父辈》和其他作品一样经历了数次修改。“常常是前一天晚上写了20个小节,第二天早上起床喝一杯咖啡后,就把其中15个小节推倒重来。”
作为此次最年轻的创作者,杨帆的目标是“守正创新”。“我们的前辈作曲家为什么能写出《红旗颂》这样的经典?我觉得离不开他们的一腔热忱,希望我们能沿着他们的路,砥砺前行。”
有观众的参与,才有生命力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介绍,这是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尝试同时委约多位作曲家进行主题创作,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空间,并让作曲家在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得到有效反馈。通过此次建党百年的主题委约,上海交响乐团探索着交响乐创作和演出的新机制。
从去年研讨会上初试啼声,到中国爱乐、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三团在北上广三地新年音乐会上联合试演片段,到此番将作品完整搬上舞台,作曲家有多次机会听到作品在音乐厅演出的效果,进而可以针对性修改打磨,甚至推倒重来。
未来,几部新作将在红色巡演路上多次奏响。这种“多团共演+多地巡演”的创作和巡演机制,将拓展作品的影响力。“很多新作演一次就尘封起来了,很幸运我们的作品可以多次上演。不断上演,不断修改,一部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于阳说。
摆放在国家大剧院公共区域的“聆听百年回响”声音互动装置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15日,摆放在国家大剧院公共区域的“聆听·百年回响”声音互动装置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众可以通过装置聆听红色题材作品录音,并在红色亚克力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寄语,未来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呈现。
观众在红色亚克力版上写下寄语
周平透露,在未来的演出中,上海交响乐团将把《中国颂》的合唱乐谱分发给观众,让热爱音乐的普通观众也能参与演出,抒发真情实感。“希望我们委约的作品可以真正被观众传唱,在未来成为新的经典。”
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演唱《沁园春雪》
除了三部新作,上海交响乐团还在这场音乐会上演绎了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众志成城抵御外敌的《延安颂》,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后全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由田丰根据毛主席诗词为蓝本创作的《沁园春·雪》。
这场演出也是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的一部分
此次红色巡演的六场演出将被贴上“上海出品”的品质角标,纳入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上海交响乐团提供来源:作者: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