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搜狗问问,浏览量:114,时间:2022-07-20 08:21:01
绢帛,绢帛绸缎锦有什么区别,绢帛绸缎锦有什么区别
古代绢帛是指丝织物品的总称,在古代早期纸张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会用很多东西来写,是记载历史,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会把文字刻在乌龟的龟壳上叫做甲骨文。到了春秋时期,会把绢帛作为重要的书写和画画的工具。但是因为绢帛价格昂贵,只能被达官贵人所使用,所以并不普及。绢帛对保存历史,展现历史进程有重要意义。
一、绢帛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丝织行业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从新石器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已经发现丝织品。后来随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又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织法以及各种品种的丝织物。宋代的时候绢的织法发生变化,所织出的绢也更加细密。到了元朝的时候,绢的总体质量要相对粗糙点,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二、绢帛的作用除了上面说到的绢帛可以用来画画写字之外,绢帛本身的作用就是用来制作衣服。而且绢帛还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当时很多场合都会用绢帛来进行交易,那么绢帛也可以体现许多商品的价值。而且绢帛已经是普通家庭可以生产的东西,所以人们知道它所包含多少劳动力,因此在没有出现铜钱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绢帛是最适合用来体现社会劳动的。而且当时封建朝廷为了征收绢帛,规定了统一的标准。
三、绢帛的历史意义在没有出现纸张之前,绢帛的历史意义就是保留文化,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画就是画在绢帛上的。而且绢帛在国际贸易中影响深远,因为丝绸之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绢帛作为最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亲戚朋友家有丧,较为亲近亲密奔丧人都会准备一些诸如成品被子、背面子、床单子、毛毯子,还有锦绸绢帛、面料匹布等,作为吊丧礼品或物品。用一大块白纸写上吊丧奠丧语录语词,贴在或别在上述礼品物品上,就是挽幛。那么使用挽幛的都有哪些人?有什么讲究和要求?我们对照丧礼典籍以及其他文本资料的记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上幛子”来源于古法丧礼的“襚”
襚的本义是赠给逝者的衣物。按《广雅》的解释:“襚,送也。货财曰赙,车马曰赗,衣衾曰襚。即袭也。”按《春秋----穀梁传》的解释:“乘马曰赗,衣衾曰襚,贝玉曰含,钱财曰赙”《仪礼----士丧礼》有:“君使人襚。亲若襚。庶兄弟襚。朋友襚。”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重礼仪,讲孝道。养老和送终是衡量和评价人们孝行的重要方面,也是重要依据,所以重死事,所以家有丧事叫“当大事”。丧事较为靡费和铺张,是家庭的沉重负担。一般情况下,按规定的礼仪标准,许多家庭死不起人,办不起丧事。所以,届时亲戚朋友都要帮忙。包括国君、领主、上位人员,都得帮助。而且所有这些帮助都是无偿的,应该的。这在典籍文本资料中是常见的,古法礼仪上叫“赙赠”,包括赠与丧事主家衣物、用物、财物、钱物、车马用力等等。古典名著《金瓶梅》中,李瓶儿丧事,知县县丞黄主事等到西门庆家吊丧,都是有大额赙赠的。
襚就是赠衣物。按古法丧礼规范文本的规定,国君要襚,亲戚要襚,家庭家族中的兄弟要襚,朋友要襚。
现实生活中的“上幛子”,应该就是古法丧礼中“襚”的传承。只是时代不同,具体标识“襚”的东西有些差异而已。
2、按《仪礼----士丧礼》的设定,“襚”(即上幛子)是指丧事主家(即逝者所在家庭)之外的吊丧人,也就是说不包括丧事主家(即逝者所在家庭)的家庭人员
《仪礼》对“襚”是有分类的,具体包括国君、亲戚、庶兄弟、朋友。按东汉许慎和唐代贾公彦对《仪礼》的注疏,所谓亲戚,是指近房兄弟,包括逝者的亲兄弟和同堂兄弟。所谓庶兄弟,是指远房兄弟,包括逝者的同族兄弟。
就是说,逝者所在家庭的家庭人员是不需要“襚”的。道理很简单,“襚”是一种帮助,是一种赠与,逝者所在家庭人员是丧事耗费的直接承担的,不存在赙赠的情况。
所以,大体上讲,丧事“上幛子”的人员是主家(逝者所在家庭)之外的吊丧人员,包括同族近房家庭家族人员、娘家人、已嫁女家人、其他亲戚亲属、亲朋好友等。实际生活中,与逝者与孝子等相对较为亲近亲密的人员,讲究一点的,上幛子是礼仪之举。
研究事项用砑光绢作画。在咸丰、同治以来的书画中经常见到。
我们在研究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之一的绢帛时必须注意下述几种情况:
(1)前人对古书画用绢断代,有宋元绢双丝,明清绢单丝之说。事实上,双丝、单丝前后都能见到,是不能以此断代的。
(2)年代久远的绢本书画,常多次经过重裱,每次重徒时都要加胶加矾,并用石头加蜡将背面用力轧光。次数多了,这些绢本书画从侧面看上去,绢面上有一层亮光,俗称“宝浆亮”。明清时期的绢本书画上,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的。
(3)由于绢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庋藏状况也有好坏之别,收藏得好,绢面就比较干净;较多地受到烟熏潮湿,绢面就会逐渐变色,甚至破碎残损。我们绝不能用绢的黑白与破碎残损的程度来断定它的时代远近。如果认为绢黑暗破碎者其时代一定久远,而洁白完整者其时代一定较近,这就极片面,极不正确了。北宋末宋希孟《千里图》卷和南来院画林椿、吴炳、马麟等人的作品,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现在仍然洁白如新;而明代陈洪缤、蓝瑛等人的有些绢本作品,虽然距今不过三百年左右,却已经污黑破烂不堪,有的连画面都看不清了。
(4)我们看到大约从唐宋以来书画用绢,其制作规格,只要同一地区生产,用同一种精粗的丝,制成同一等级的东西,如果仅从制作上来看,极不易区别其生产的年代。有的专家比如徐邦达先生曾以康熙时上有玄晔书字的“贡绢”同南宋院绢比较。除新旧气息不一样以外,其它质料、形制方面几乎完全相似。如果两者的制作年代相距更短,就更难识别其时代了。
(5)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的绢,因地区不同,织法也就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因各地区社会生产发展情况不一样,某一些地区的织绢技术已经发生变化,而在另一地区,还继续沿用旧的技术方法。不论是上述哪一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制成品上,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