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腾讯视频,浏览量:92,时间:2022-08-13 01:42:01
辘轳剑,辘轳剑折虬髯白,转战功多独不侯,辘轳剑是谁用过的宝剑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在燕国易水河的边上,燕国太子姬丹率众送别荆轲。荆轲迎风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在边上击筑打着拍子,宋意则和声配合。当唱到悲壮的时候,每个人都怒发冲冠,热血沸腾;当唱到哀伤的时候,大家都一起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荆轲怀揣着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提着装有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的木匣子,挥手示意秦舞阳上车,然后毅然决然地驾车而去,头也不回。他知道,这一去,自己将永远不能回来。
当他们的马车经过夏扶身边时,夏扶一句话也没有说,拔出佩剑,抹向了自己的脖子:我虽然不能跟你们一起去完成大业,但也不愿意独活。我先走一步,到前面去准备好酒等着你们。
【原创】作者:野史铿
《燕丹子》这感人一幕并不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没有提到宋意和夏扶。
这一幕出自先秦古书《燕丹子》。这本书在收录进明朝《永乐大典》之前,基本上没有人知道。不过,经清朝孙星衍考证,从写作手法和用词用字来看,此书确实为先秦著作。
《燕丹子》详细记载了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始末,与《史记》的记载互有出入。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版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事实的真相。
动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燕国太子姬丹为什么要刺杀秦王?
人类的所有行为,背后都一定有其原因,这个“原因”,我们称其为“动机”。就像“饥饿”是“吃”的动机一样,姬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动机是什么呢?
《史记》中记载是因为秦当时正在蚕食各国,战火很快就要蔓延到燕国,所以太子丹很忧虑。但事实是这样吗?
细心的朋友一定看到了《史记-刺客列传》里的这几句话:“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这几句轻描淡写的话,在《燕丹子》里,给出了详细的描述:
原来,最早的时候,姬丹曾在赵国做人质,那时,嬴政的父亲也在赵国做人质。当时的嬴政跟着父亲住在赵国。嬴政的父亲很不待人见,但姬丹却没有跟别人一样疏远他们,反而跟嬴政很玩得来,成了好朋友。后来嬴政随父亲回了秦国,不久后继位做了国君。姬丹于是被派往秦国做人质。本以为自己的好朋友会照顾自己的,没想到“秦王嬴政”压根就忘记了“人质嬴政”时的友谊,一点也不给姬丹面子,向对待其它人质一样对待他。
姬丹也不想想,秦王嬴政正在雄心万丈准备统一全国的时候,那会有心思去儿女情长?于是就使小性子要求回国。那时候弱小国家派太子质于强国,是向强国示好的一个举动,在本国国君没有去世前是不能回国的。姬丹提出的要求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国际约定。这样的举动往往会给本国带来战争。从这点就开始能看出姬丹并不是一个心怀国家的人。
秦王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怼太子丹说,你要回去也可以,除非你一夜白头,而且马能长角。姬丹一听,这不是为难我吗?一着急,他还真一夜乌发变白发。再一看,自己的马也突然长了一对角出来。秦王没办法,就说,你回去吧。
然而,秦王转身就让人在姬丹回国必经之路的一座桥上设下了机关,姬丹只要一上桥,桥就会塌陷。很巧的是,姬丹过去了,机关却没有触发。姬丹历经艰辛,终于回到了燕国。
于是,姬丹“深怨于秦,求欲复之,奉养勇士,无所不至”。
再看看他写给老师鞠武的信:“......秦王反戾无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不难看出,姬丹刺杀秦王的动机完全不是“爱国忧天下”,而是因为自己的私心,他咽不下被嬴政背叛的这口气!
荆轲其人荆轲的生平,《史记》倒是记载得很清楚。就不知道司马迁是从哪里得来的资料。《史记》记载荆轲“沈深好书”,也就是说他很沉稳,喜欢读书。
《燕丹子》里并没有记载荆轲的生平,只有田光对他的评价。
话说姬丹从秦国逃亡回来,就把自己的想法跟他的老师鞠武说了,鞠武劝他说:
“臣闻快于意者亏于行,甘于心者伤于性。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糜躯碎首而不避也。私以为智者不冀侥幸以邀功,明者不苟从志以顺心。事必成然后举,身必安而后行。故发无失举之尤,动无蹉跌之愧也。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硫。臣愿合从于楚,并势于赵,连衡于韩、魏,然后图秦,秦可破也。”但姬丹觉得这样时间太长了,自己等不及。鞠武于是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让太子丹去请教田光。太子丹见到田光后并没有请教,直接就说想派人刺杀秦王,你看看谁合适。
田光于是说了,我看太子您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有用的。夏扶,是血勇之人,一生气发怒脸就红;宋意,是脉勇之人,一生气发怒就脸爆青筋;秦舞阳,是骨勇之人,一生气发怒整张脸就雪白。我认识一个叫荆轲的人,是神勇之人,生气发怒的时候脸色不变,他为人博闻强记,体烈骨壮,不拘小节......还帮助过十多个贤大夫的忙。
看完这些,我惊奇地发现,作为一个刺客所需要的勇气、武艺、剑术、机敏等等特质,《史记》和《燕丹子》里均没有描述。对于一个刺客来说,“喜欢读书、博闻强记”是什么鬼?
荆轲的想法其实荆轲压根就不想去干这件有去无回的活。
但自己被田光的高帽子戴得不去见姬丹又不行,何况田光还因此自杀了。
无奈之下,荆轲只好采取拖延的办法。《史记》记载他为了等一个人,一直不动身,最后太子丹都怀疑他不想去了,无奈才拉上秦舞阳一起出发的。
《燕丹子》里则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荆轲一拖就是三年。这么久姬丹都能等,说明他当初认为老师鞠武的办法“时间太久了”完全就是借口,他根本没有想过国家和天下,只关心自己的私仇。
荆轲不但拖延时间,还不断地给姬丹出难题。
要姬丹拿金块来扔花园里的青蛙,一直到自己手软扔不动了;姬丹有一匹千里马,荆轲就提出要吃马肝,姬丹于是杀马取肝;姬丹有一个美人善抚琴,荆轲就提出要美人的两只手,姬丹于是就把美人的手砍下来送过去;荆轲提出要地图献给秦王,姬丹就把督亢地区的地图给了他。看来,为报私仇,姬丹什么都不顾了。
当然,最后荆轲要樊於期的人头时,姬丹拒绝了。就这样,又拖了五个月。
不过,秦灭赵后,姬丹坐不住了,于是跟荆轲说,要不就派秦舞阳去吧。荆轲这才生气(这是无奈之气)地说,我之所以一直没去,是要等一个人而已,既然太子你都这样说了,那我就跟秦舞阳去吧。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那一幕。
鉴于《史记》和《燕丹子》均没有记载荆轲等的人是谁,之前之后的史书也没有任何他要等的人的蛛丝马迹,我认为,他口中的这个人压根就不存在。他只是不想这么快去送死而已。
刺秦王细节《燕丹子》记载荆轲刺秦王的细节大体与《史记》一致。只有关键一点不同,就是:其实荆轲是可以将秦王刺杀的,只是他另有目的没有下手而已。
当时。荆轲左手握住了秦王的衣袖,右手按在了秦王的胸口上,手上当然握着涂抹有毒药且经过多次测试有效的锋利的匕首。然而,他并没有把匕首刺下去,而是开始数落秦王的罪状。
秦王听完荆轲数落自己后,说,时至今日,我也只好任你宰割了,只是请求你让我听着琴声而死吧。
这种无理要求荆轲居然答应了。秦王毕竟是有主角光环的人啊!
于是就“召姬入鼓琴”。琴姬一边演奏一边唱到:衣袖用点力就裂了,一步就可以跳到屏风后面,辘轳剑往后一推就能拔出来了。
荆轲是卫国人,根本听不懂琴姬在唱什么。正在蒙圈的时候,秦王使劲往后一跳,衣袖决裂,还未等荆轲回过神来,就躲到了屏风后面。
此时荆轲的举动就更出人意料了,他不是去追而是把匕首扔向秦王,这是要缴械投降的节奏吗?可惜秦王不接受他的投诚,直接拔剑把荆轲的两只手砍断了......
《燕丹子》这段描述,情节奇幻,相比起《史记》来说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不过,哪怕现场并非如此而只是跟《史记》描写的一样,荆轲也是有机会杀死秦王的。只是《燕丹子》更直接地表达了“荆轲其实并不想刺杀秦王”这一事实。
他或许只是想去秀一下然后看看有没有机会被秦王另眼相呢。
荆轲刺秦王,从头到尾,不过就是一个闹剧而已。
就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佩戴的秦王剑,秦王剑又名背手剑、辘轳剑,这把宝剑身长四尺有余,锋利无比,削铁如泥,现在就收藏在秦始皇陵的博物馆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