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整理来源:悟空问答,浏览量:124,时间:2022-08-14 08:49:01
恶乎,恶乎往而不可,恶乎往而不可
译注:杨伯峻
出版:中华书局
告子章句下
十一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译文:白圭说:“我治理水患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禹的治理水患,是顺乎水的本性而行的,所以禹使水流注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有仁爱之心的人所厌恶的。你错了。”
告子章句下
十二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译文:孟子说:“君子不讲诚信,如何能有操守?”
告子章句下
十三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
曰:“否。”
“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
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子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以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译文:鲁国打算叫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高兴得睡不着。”
公孙丑说:“乐正子很坚强吗?”
答道:“不。”
“有聪明有主意吗?”
答道:“不。”
“见多识广吗?”
答道:“不。”
“那你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呢。”
答道:“他的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答道:“喜欢听取善言,用这个来治理天下都有能够应付裕余的,何况仅仅治理鲁国呢?假如喜欢听取善言,那四处的人都会从千里之外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会[模仿他的话]说:‘呵呵!我早已都晓得了!‘呵呵的声音面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了。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进谗言而当面奉承的人就会来了。同进谗言而当面奉承的人住在一起,要把国家搞好,做得到吗?”
告子章句下
十四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译文:陈子说:“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出来做官?”
孟子说:“就职的情况有三种,离职的情况也有三种。有礼貌恭敬地来迎接,对他的言论,又打算实行,便就职。礼貌虽未衰减,但言论已不实行了,便离开。其次,虽然没有实行他的言论,还是很有礼貌很恭敬地来迎接,也便就职。礼貌衰减,便离开。最下的,早晨没有吃,黄昏也没有吃,饿得不能走出住屋,君主知道了便说:‘我上者不能实行他的学说,又不听从他的言论,使他在我国土上饿着肚皮,我引为耻辱。‘于是周济他,这也可以接受,免于死亡罢了。”
告子章句下
十五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遇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野之中兴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提举出来,胶鬲从鱼盐的工作中被提举出来,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被释放而提举出来,孙叔敖从海边被提举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提举出来。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在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一个人,错误常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愤发而创造;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经常容易被灭亡。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告子章句下
十六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