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什么意思


原创,时间:2023-01-17 03:11:06

关于流动性过剩内容导航:

1、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解释:

http://baike.baidu.com/view/724559.htm (推荐答案!)
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际上,流动性过剩这个词并不准确。过剩是个量的概念,而流动性过剩却在表达一种状态。笔者倾向于认为这种状态用“流动性过高”表达比较合适。
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上面定义当中的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因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欧洲中央银行(ECB)的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对通胀的定义也有多种,但通胀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通中的货币出现膨胀状态,即货币贬值。第二,一般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上涨。注意普遍和持续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把通货膨胀和其他的物价上涨现象区分开来。Inflation除了通货膨胀的意思之外,还有信用膨胀、物价暴涨的含义,从这些字意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货币过多和信用膨胀,物价持续普遍上涨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那么,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预期货币存量均衡水平实际对应着合意的物价水平。当我们说流动性过剩,即货币超发时,预期均衡的货币存量没有变化,此时,物价没有出现普遍、持续的上涨。但是,由于实际货币存量已经超过合意水平,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时滞。 如果中央银行此时能够控制货币发行并使实际货币存量回归到预期的均衡水平,那么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就有可能不会发生。反之,物价水平就可能出现普遍、持续上涨。
这里,又不得不涉及货币的本质、货币如何超发以及从货币超发到物价普遍上涨之间的传递机制问题。在马歇尔那里,“货币”一词有较大的伸缩性,如果没有相反的意义,“货币”可以看成是“通货”的同义语。在金融市场上,“货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等于贴现率或短期贷款所收的利率。在托马斯·梅耶那里,足值的商品货币指的是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交换中介的价值完全相等的货币。如果货币作为商品自身的价值不能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完全相等,且不能用以(直接)兑换商品,就称为信用货币。
笔者认为,货币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代替社会发行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信用货币表明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流通纸币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债券。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表明,持有货币的债权人希望尽快把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实现自己的债权。由于所有的债权人都希望用货币换回其他商品,货币就出现了贬值的压力。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中国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近几年M2与GDP继续维持高位,却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货币超发压力到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有一定的时滞。由于现代信用货币的复杂性,货币超发压力往往不会立即导致物价的广泛上涨。这种滞后期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价格指数的重视程度、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以及国家货币和财政部门对于通胀的态度。我们看到,现实经济中货币发行量尽管已经在高位运行数年,而消费物价指数可能仍然是负数;而当货币当局为了抑制通胀将各个口径的货币发行降下来时,消费物价指数可能仍然在上涨。如此,物价上涨相对于货币超发压力的滞后效应,仍然会造成反通胀理论和政策上的混乱。例如,一些观点认为,我国货币多发根本不会带来物价上涨压力,应当以货币超发来抑制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价格下降。这样的论点把时滞效应理解成了货币多发与物价上涨没有必然联系。“通货”的“膨胀”,并不会立刻带来“通货膨胀”,但时间上的不一致并不能否认货币超发是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的最基本的成因。
第二,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银行作为养老金、医疗费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费用。
第三,消费品企业的激烈竞争,阻断了商品价格水平从原材料到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传递,从不动产和资产价格到普通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传递。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资产价格膨胀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刚卸任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余永定先生就指出,仅看到物价指数的稳定而不注意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上涨, 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过松, 以致不能及时制止泡沫经济。他举了日本的例子,上世纪80 年代末, 日本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 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 因而没有提高利息率, 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 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余先生还提醒说,在目前中国存在大量超发、但暂时沉积为居民储蓄存款的货币(我们暂时将这一部分货币称之为“沉积货币”)的情况下, 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也可以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很可能激活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将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复活。
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际上,流动性过剩这个词并不准确。过剩是个量的概念,而流动性过剩却在表达一种状态。笔者倾向于认为这种状态用“流动性过高”表达比较合适。
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上面定义当中的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因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欧洲中央银行(ECB)的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对通胀的定义也有多种,但通胀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通中的货币出现膨胀状态,即货币贬值。第二,一般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上涨。注意普遍和持续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把通货膨胀和其他的物价上涨现象区分开来。Inflation除了通货膨胀的意思之外,还有信用膨胀、物价暴涨的含义,从这些字意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货币过多和信用膨胀,物价持续普遍上涨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那么,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预期货币存量均衡水平实际对应着合意的物价水平。当我们说流动性过剩,即货币超发时,预期均衡的货币存量没有变化,此时,物价没有出现普遍、持续的上涨。但是,由于实际货币存量已经超过合意水平,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时滞。 如果中央银行此时能够控制货币发行并使实际货币存量回归到预期的均衡水平,那么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就有可能不会发生。反之,物价水平就可能出现普遍、持续上涨。
这里,又不得不涉及货币的本质、货币如何超发以及从货币超发到物价普遍上涨之间的传递机制问题。在马歇尔那里,“货币”一词有较大的伸缩性,如果没有相反的意义,“货币”可以看成是“通货”的同义语。在金融市场上,“货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等于贴现率或短期贷款所收的利率。在托马斯·梅耶那里,足值的商品货币指的是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交换中介的价值完全相等的货币。如果货币作为商品自身的价值不能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完全相等,且不能用以(直接)兑换商品,就称为信用货币。
笔者认为,货币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代替社会发行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信用货币表明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流通纸币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债券。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表明,持有货币的债权人希望尽快把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实现自己的债权。由于所有的债权人都希望用货币换回其他商品,货币就出现了贬值的压力。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中国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近几年M2与GDP继续维持高位,却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货币超发压力到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有一定的时滞。由于现代信用货币的复杂性,货币超发压力往往不会立即导致物价的广泛上涨。这种滞后期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价格指数的重视程度、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以及国家货币和财政部门对于通胀的态度。我们看到,现实经济中货币发行量尽管已经在高位运行数年,而消费物价指数可能仍然是负数;而当货币当局为了抑制通胀将各个口径的货币发行降下来时,消费物价指数可能仍然在上涨。如此,物价上涨相对于货币超发压力的滞后效应,仍然会造成反通胀理论和政策上的混乱。例如,一些观点认为,我国货币多发根本不会带来物价上涨压力,应当以货币超发来抑制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价格下降。这样的论点把时滞效应理解成了货币多发与物价上涨没有必然联系。“通货”的“膨胀”,并不会立刻带来“通货膨胀”,但时间上的不一致并不能否认货币超发是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的最基本的成因。
第二,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银行作为养老金、医疗费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费用。
第三,消费品企业的激烈竞争,阻断了商品价格水平从原材料到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传递,从不动产和资产价格到普通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传递。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资产价格膨胀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刚卸任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余永定先生就指出,仅看到物价指数的稳定而不注意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上涨, 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过松, 以致不能及时制止泡沫经济。他举了日本的例子,上世纪80 年代末, 日本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 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 因而没有提高利息率, 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 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余先生还提醒说,在目前中国存在大量超发、但暂时沉积为居民储蓄存款的货币(我们暂时将这一部分货币称之为“沉积货币”)的情况下, 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也可以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很可能激活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将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复活。
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

2、流动性过剩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过多,它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产能过剩是指某种商品供给大于需求,触着敌或县系又同盾斤他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如果绝老矿大独明受对产能过剩就会导致金融危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流动性过剩什么意思

3、流动性过剩出售国债

宏观调控中主要由中央银行完成调控市场流动性的任务。
在现今大家公认的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有利率调整、准备金制度和公开市场操作。
上述三种手段也被成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中央银行的特点之一为发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而发行的基础货币,通常由央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将持有票据对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入银行体系和社会体系,进入银行体系的货币再通过乘数进行放大。

上述这段话其实已经包含了三个央行的调控方法,如果看的明白就可以到此了,如果还有疑问我们可以详细看看。

一、利率调整
央行的基础利率,也是央行的再贴现率。
基础即为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收取的利率。
再贴现率为商业银行持有票据向央行换取存款(即换取流动性),央行提前给予流动性而扣除的票面利息收益。

这两个手段的共同点就是会影响商业银行使用资本的代价大小。提高利率和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所需要支出的利息成本就高。从而商业银行会减少资本额度。央行就能达到收紧流动性的效果。

同时银行规定的基础利率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关。当央行调高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随之调高。人们使用资本的成本将会提高,人们将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同时人们投资的意愿和收益会下降,达到收紧流动性的效果。

二、公开市场操作。
在一些国家,央行通过发型国债来使货币投入市场(典型为美国)。当央行需要收紧流动性时,将会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卖出市场,人们用货币购买央行投放的国债时将会使货币流入央行,从而达到收紧流动性的效果。

三、准备金制度。
在最初的文字中有说明,货币的投放一部分进入公众手中,一部分将通过银行体系进行放大。放大乘数为1/(存款准备金率+漏损率)。放大总效应为:派生存款=原是存款*乘数。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要求商业银行将吸纳到的存款的一定比率交由央行加以保存。那么原始存款这一项就会减少,通过银行体系放大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达到收紧流动性的目的。

上述就是宏观调控中收紧流动性的主要手段。希望你看的懂。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手段是宏观单方面的调控,真实调控将要复杂很多,会有国际因素、社会因素等等,这些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冲销货币政策的实施,所以央行在回收流动性时需要合理的使用不同的手段。

就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有疑问可以再私信我。谢谢。
流动性过剩出售国债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行业热门话题:

【流动性过剩什么意思】【流动性过剩出售国债】【流动性过剩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过站】【流动性过剩时中央银行出售国债】【流动性过剩会带来什么后果】【流动性过剩是风险吗】【流动性过剩名词解释】【流动性过剩时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国债】【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



更多插件导航: 问答聚合 问答导航 今日头条 头条聚合 ai原创文章 1024定向养站 1024快速起站 双标题 淘客文章插件 discuz自动发帖 伪原创 配图插件 挖关键词 自助解答专区 投稿 定向养站目录程序 快速起站目录程序 ai写作目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