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词牌名,亦为曲牌名。此调始于王诜,因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吴激词有“青衫泪湿”句,又名“青衫湿”。《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与宋词全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月圆》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原文: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释:
前朝:此指宋朝。
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
素曩:皎洁银白的月光。
翻译:
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
我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青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作者简介:
倪瓒,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倪瓒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
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人物评价:
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被评为"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拓展: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内容写作者重登绍兴的越王台所引起的怀念故国、追忆往事的.惆怅心情。
开篇一、二两句记登临吊古之事和因之而引起的“伤心”感情,是述事中带抒情。这里的问题是:“前朝”指哪朝,登越王台又为什么特别伤心。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主要活动在元代中后期,宋朝的灭亡虽然已经相去已远,但他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分子,仍然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的那一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而是隐逸山林。还有一层,包括江浙广大地区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如今,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不能抑制感情,所以对前朝——宋朝的往事既不堪问,也不忍闻。这两句文字简洁,但忧愤之情却表现得很真挚。
“鹧鸪”以下三句是描写句,作者在写自然之景,意却在抒惆怅之情。“鹧鸪”是一种鸟,啼声凄切,古代诗词中常用鹧鸪的啼声来寄寓悲切的情绪。作者走上越王台,只听见鹧鸪“行不得也”的悲鸣声;放眼望去,只见残阳中初绿的小草、暮色中的山花,全是揪心的苍凉之色。这里虽没有对主体的人物做直接描写,但这种情感外化的环境已把人物怀念故国的惆帐心情做了形象化的衬托。
下片以“怅然孤啸”起领。一人孤啸,是感情激烈的表现,曲作情绪在悲怅中显出激昂。他看到故国青山,乔木苍苔,山河依旧,而满目苍凉,所以情绪就更激动了。过了一会儿,明月升起。想到世事沧桑,无可奈何。唯一能使人感到宽慰的,是头上明月,依然是前朝故物,它那皎沽柔和的月光,好像对故人表现出依恋不舍的情感。这时作者不由得惊问:江山已经易主,明月又从何处飞来。这一问,把作者怀念故国山川人物的情感激发出来了:这让结尾收束显得奇突、有力。
作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几乎是以淡墨山水画的高超技巧,把深情寄托在绿草苍苔、夕阳素影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尽之意,真不可以墨为限。
作者:张可久
山中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