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在中国民间关于中秋的起源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一说后羿思念月宫中的嫦娥,于是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摆设香案,放上蜜食鲜果,祈求嫦娥吉祥平安,后流传至民间成为祭月祈求团圆的习俗。民俗学家认为,中秋节应是源于先民对中秋的崇拜,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到周朝时,对月亮的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汉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受人们重视,中秋节也成为了节日
又是一年中秋至。这一天人们赏月亮、吃月饼,谈天说地,畅聊家常,尽享天伦之乐。中秋为何要赏月亮、吃月饼?听听专家怎么说。
海报制作:方金洋
在月饼模子收藏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王来华看来,一轮满月,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月圆人团圆。“中秋的月亮珠圆玉润,圆圆满满,非常符合人们对幸福、团圆和美好的向往。”王来华说。
王来华和他所收藏的部分月饼模子。(受访者供图)
中秋赏月的风俗,来源于我国古代人们的祭月活动——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唐宋时,中秋赏月盛行。元明清时,中秋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还形成了树中秋、放天灯、走月亮等趣味习俗。
“时至今日,严肃的祭月变成了轻松的赏月。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人们在庭院、楼台,一边赏月,一边畅谈,其乐也融融。”王来华说。
漫画制作:胡彦竹
月饼圆圆的像月亮一样,寓意着团圆与吉祥。王来华介绍,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但那时的月饼还不叫“月饼”;“月饼”名称的首次记载是在宋代,中秋吃月饼流行起来。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明清时,中秋吃月饼更加普及。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的习俗。
海报制作:方金洋
“月圆饼圆家团圆,团团圆圆的寓意已经很好。可是,古人并未就此满足,而是想在月饼上再印制精美图案,以求吉祥寓意与民俗审美的融合。在我所收藏的万余块各式月饼模子中,一切与月亮有关的吉祥故事、人物和情节,都被‘搬’到模子雕刻中来,如月宫、嫦娥、玉兔、桂树、菊花等形象,都体现出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王来华说。
统筹:刘心惠、刘元旭
记者:周润健
编辑:李民
新华社国内部、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节令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