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这份职业有千万般好,却有一个扎心的坏,就是这份职业的“工龄”似乎都不长。为什么网红总会很快就过气?如何让自己的保质期更长?
美国曾做过一个青年人择业观的调查:美国年轻人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排名第一的是“Youtober”,也就是美国YouTube网站上的网红博主。
“网红”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像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现象。但可惜,网红这个职业没有真正的学校,也没有专业的教材,就连打造网红的畅销书都很少。虽然在网红教育上我们一穷二白,但无数代崛起又沉沦的网红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多少可以从中汲取点营养。
网红这份职业有千万般好,却有一个扎心的坏,就是这份职业的“工龄”似乎都不长。
为什么网红总会很快就过气?如何让自己的保质期更长?
虽然我在网红界还是一位纳米级网红,但并不妨碍我从商业角度去思考这件事,今天就来聊聊网红保鲜的4条原则:
跨媒体周期生存持续造浪持续浪别把自己当人看可甜可咸还可刚一、跨媒体周期生存大多时候,网红过气的分水岭,就是新一代媒体崛起的分水岭:
BBS时代,芙蓉姐姐、木子美;博客时代,韩寒、徐静蕾;微博时代,留几手、作业本、张大奕;微信时代,咪蒙、黎贝卡、六神磊磊;直播时代,冯提莫、MC天佑、薇娅;短视频时代,二驴、摩登兄弟、张欣尧。我们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耍的动大刀的不一定在舞枪上也是练家子。比如:在微博时代写段子牛的,到了微信时代就没法把长文写的如140字的段子一样溜。
微博有位写情感两性的红人叫琦殿,微博上有500万粉丝,但是她的公众号的阅读量却表现平平,平均阅读大约几千。
我们再看王左中右,同样是写字的网红,王左中右在微博有粉丝100万,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平均阅读量大约在3-5万。也就是说,王左中右崛起于微博,但已横跨于微信。
都说娱乐圈新人换旧人,网红圈的交接更如女人衣柜里的衣服,一季就一茬。但娱乐圈有常青树,网红圈也有常青藤。
例如和菜头,这人在1999年BBS时代就活跃了,虽然从未大红大紫,但直到今天还没过气。他的“槽边往事”还是微信大号之一,也是得到APP最早的受邀付费内容。
如果一个网红想延长自己的保质期,那么你就要有跨媒体生存的能力。他必须理解不同媒体的属性,从而根据媒介形态进行微迭代。
不是所有的媒体都适合你,也不是所有的新形态都是新机遇,我们只有理解了媒体特点,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变身,还是在变异。比如:B站和美拍曾有一些舞蹈达人,看到抖音红火起来之后,想来抖音分一杯羹,那么她们的舞蹈内容要如何调整,才能快速吸引抖音用户?
抖音上有很多舞种,手指舞、民族舞、街舞,但在抖音平台上能爆量的舞只有一种类型,那就是能激发“参与感”的舞。
所谓能激发“参与感”的舞,就是刷到这支舞后,你发现这舞蹈节奏感强,动作有些趣味,而且身体跃跃欲试,有种自己也能跳的冲动。
抖音代古拉K的成名舞“甩臀舞”就是这种舞蹈,现在的野狼disco,包括新疆大电、嘟嘟舞都是这种可以激发“参与感”的舞。
我们要明白一点:跳成大神只能让粉丝给你点赞,跳出参与感才能制造流行。
如果你是一个抖音舞蹈红人,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研发这种有参与感的舞种,进而激活抖音的算法推荐,带来官方的推流。
所以,抖音快手上,火起来的网红都不是来专业跳舞的,而是专业毁舞的。她们会将舞蹈进行改良,跳出趣味性,跳出具有参与感的节奏。所以,火的人是潘南奎和代古拉K,而不是舞蹈老师们。
跨媒体周期生存,也有另一个特质,那就是:一个超级网红可以挣脱平台的束缚,以他的魅力去聚合粉丝,而不只是依赖平台上的关注按钮。
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海外的游戏主播PewDiePie,这位兄才崛起于YouTube,被他“加持”过的游戏,销量都会大涨。
在拥有了对游戏界足够的商业话语权之后,PewDiePie联合多位网红建立了自己的媒体平台Revelmode,试图挣脱谷歌和YouTube的“剥削”。
国内也有一些网红或自媒体人,企图将自己的领地“私有化”,例如:一条和吴晓波频道都建立了自己的APP。且不论这条商业路径的对与错,但起码说明了头部网红已经具备了挣脱平台的影响力。
二、持续造浪才能持续浪如果说媒体的更迭,算是网红过气的自然原因,那么用户的喜新厌旧就是网红过气的人为因素。
网红和娱乐圈一样,也有流行趋势的轮转。以影视剧为例,前年流行宫斗戏,去年流行刑侦剧,今年又到甜宠剧;以短视频网红为代表,前有papi酱的个人脱口秀,后有毛毛姐的“贵普”轻喜剧。
两者都以生活化的洞察和创意表现力著称,只不过一代新人换旧人,“好嗨哟”挤走了“美丽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的风头。
虽然毛毛姐仍在市场潮头,但网红的历史告诉我们:所有创意著称的网红,如果没有大的蜕变,必然会渐进式淡出历史舞台。
即便毛毛姐、冯提莫等头部网红,都在努力从“网红经济”向“网红经纪”过渡。但想挤进一线明星之列,比拼的可不止是粉丝数量和转评赞,而是实打实的社会资源。
在这条“网红经纪”的路上,我印象里只有一人成功做到过,那人曾经叫hold住姐,现在叫谢依霖。
何况过气的明星也如过江之鲫,这并不是一条可以走通的正途。我们还是要从那些一直未过气的网红身上,去寻觅跨越用户审美周期的方法。
这些年来,所有未过气的网红中,罗振宇老师可能是被骂的最惨的一个,因为他总是“被打脸”。
例如,他说新时代的人要讲究“U盘式生存”,即插即用、用完即走,所以微信公众号就够了,没有必要搞APP,再后来就有了得到APP。例如,他是第一批做社群收费的网红,称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是被粉丝包养,但后来他又说公开说社群是个大坑。
但是我却认为,这正是罗振宇老师生命力强的表现,因为网红代表的正是最先锋的文化和商业现象,不断推翻过去的自己,不惜杀死昨天的自己,就是在拯救未来的自己。
2016年4月,在逻辑思维投资papi酱不久,在逻辑思维还未撤资之前,papi酱宣布举办“papi酱广告拍卖会”。在招标会开场3秒后,拍卖标价直奔1000万。最终上海的丽人丽妆公司以2200万的天价成为当晚的第一肥羊。
不难看出,这件事的幕后策划一定是罗振宇老师,而不是papi酱。
重提旧事,是想给大家算一笔账。当年papi酱的商业营收主要靠广告,一条广告预计在50万左右。也就是当晚的营收,相当于papi酱接44条广告。而且,这次事件轰动了整个媒体圈、广告圈、商圈,赚足了大量的免费曝光。
这就是顶级网红和头部网红的差别,顶级网红不仅是个内容输出者,他同时还是个规划师。有赵云的战力只能单骑救主,有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建国立业。
所以,不管一哥李佳奇还能让你吃多少次土,都不如商人罗振宇的一次幕后筹划。我们看一下,这些年罗振宇老师造过的浪都有什么:
“史上最无理”的会员募集活动papi酱广告拍卖知识跨年《时间的朋友》知识工厂得到APP让经济教授薛兆丰上《奇葩说》上面的每一件事都引发过业内浪潮。这一切都是在引领粉丝,而不是迎合粉丝。这一切也不是在简单地搞事情,而是在不断打破社会对逻辑思维的认知框架,不断将你的大脑认知推深一层、再推深一层。
和罗振宇老师有着同样造浪能力的网红还有新世相。按理说,一个情感类公众号应该这样做事:
思考文章标题的二十四种写法,不断制造刷屏文章,争取把报价从60万/条,提高到120万/条。补充情感专家队伍,为迷茫的少男少女提供情感咨询,收取咨询费用。孵化相关情感账号矩阵,例如“午夜世相”、“直男毒物”,收割细分市场的用户。但有意思的是,新世相并没有这么做。我们看一下他们这几年做的事:
做“丢书大作战”、“逃离北上广”,当一回事件营销公司;用裂变技术卖营销课,当一回培训公司;和纽约时报旗下著名的的T BrandStudio合作,并成立自己的品牌故事实验室,企图在中国用纽约时报级别的新闻报道标准,为客户做商业报道,这是在创办新闻机构。最近,他们联合阿里巴巴和微公益,发起了全民公益活动“B/A挑战”,鼓励去做一件好事,把before和after拍下来,让变化可见,这回是做了慈善组织。
我们要明白一点,这种主动折腾不是单纯为了搞事情,而是对事业蓝图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必然结果。很多网红拼命增加更新次数,拼命延长直播时长,这只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当我们有了越来越庞大的粉丝时,人难免患得患失,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迎合粉丝、讨好大众,但请时刻提醒自己:身为一个网红,你可以给自己定位,但永远不要被用户定义。你要永远成为那个最酷的人,那个他们值得追随的人。
那怎么理解网红“酷”?“酷”就是一次次杀死昨天的自己,拥有持续造浪的能力。
三、别把自己当人看李敖曾说:妓女不靠性欲接客,我不靠灵感写作。这句话适用于所有内容创作者。
当你打算把网红当成事业,靠这份事业去吃饭时,你就不能只靠灵感去创作,你要像一台机器一样稳定可靠。所以,网红们要把自己当成一座内容工厂,而不是一个人去看待自己。
网红们可以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家内容工厂,自己产出的内容到底属于什么类型的产品?进而就明白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和经营方式:
有些人经营的是快消品,例如回忆专用小马甲,这种产品要随着季节、流行趋势、消费者口味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有些人经营的是奢侈品,例如薛兆丰、万维刚。奢侈品就不能拼数量,拼价格,要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感,并在大众人群中制造被追捧的感觉;有些人经营的是3C产品,比如年糕妈妈,老爸评测。这些内容产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高,故经营的要点是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从而不断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值。有些人没有自己的产品,只是一间代工厂,例如李佳琦、薇娅为首的淘主播们,他们本质上就是当年电视购物的导购员,主播们想达到李佳琦的高度,不是去模仿一句OMG,而是要看李佳琦如何用灵动的语言形容产品特色, 主播们不仅应该专研产品本身,更该琢磨消费心理和导购技巧。
有些产品只是在“走量”,销售量大但利润薄,例如陈翔六点半,他们的短剧流量巨大,但商业变现能力一般。
不同产品所需要的锁鲜技术自然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共性:
一是,每个网红在商业变现这个环节上,一定不能以消耗信任为代价。
就拿梁将军为例,我在商业合作里明确说过,不接软文广告,除非三观特别合。因为我写的是商业认知,平日就对许多品牌指手画脚,不声不响地植入商业概念,会严重误导用户的商业判断。
确实有些知名品牌找来,开价不菲,但我还是稳了稳心神,压抑了自己的“兽性”。未来,可能会接一些有价值的硬核内容广告。
“物必自腐然后虫之”,网红要明确一点:你的信任力约等于你带来的消费力,透支信任力就是在透支自己的银行账户。
二是,你必须考虑生产的可持续性,把内容生产当成一个产业链去经营。
很多短视频起家的网红在扬名立万之后,都开始琢磨向综艺领域延展。毕竟一条几十万的广告单子,肯定比不上一季度几千万的冠名费。
2019年,企图用短视频撬动综艺市场有两个代表,一个是办公室小野,一个是新世相。办公室小野在芒果TV上推出了微综艺《给生活加点野》,《新世相》联合腾讯视频推出了微综艺《女人30+》系列。
但这两档节目效果各自不同,一个在继续透支自己的生命力,一个在通过其他媒体探索影响力的边界。
办公室小野是2016年崛起的头部红人,她的走俏主要因为在办公室里用饮水机、热水壶等工具,匪夷所思地制作美食。
这种创意表现惊艳了大众,但当内容输出到几十条、几百条时,谁还能持续稳定地产出匪夷所思的创意?就算有,观众也看腻了,他们想看更匪夷所思的创意。
如果把网红当工厂看,那么办公室小野就是一家石油开采工厂,石油是有限资源,总有一天是要枯竭了。
从短视频到微综艺,这种方法只是换了马力更大、挖掘更深的机器手臂,产量也许比之前大些,但机器也更贵,而且会更快榨干小野的价值。
如果把新世相当工厂看,它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因为它是靠引导社会话题从而制造流行。
之前这种话题的获取方式是靠公众号里的用户征集、留言,从而通过文章去传达。现在改用综艺的手法放大,并辅助明星资源,可以进一步撬动舆论风向。
你的灵感从哪里进货?你的内容能否标品化产出?新产品的孵化周期有多长?你如何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这些才是一个职业网红的思考方式。
四、可甜可盐还可刚可甜,是指网红必须具备一种粉丝缘,也就是大家讨厌不起来的气质。事实上,无论娱乐圈还是网红圈,真正大红的人都不是最漂亮的那个,而是男女通杀、最受待见的那个。
所以,很多时候“甜”是检验网红素养的基本指标,这一指标之下,我们可以淘汰几乎90%的网红。
2019年,得到APP的经济学讲师薛兆丰老师登上了《奇葩说》的舞台,他气质中的“甜”度刚刚好,好到完全超越了罗振宇老师在上一季《奇葩说》的表现。可以说,罗老师在上一季吸了很多黑粉,而薛老师在这一季吸了很多脑残粉。
可盐,是指网红必须专业,你的专业可以让你随时炒作一盘咸淡适中的菜,深入浅出地讲出为何选择OPPOReno,而不选择华为P30。
但很多专家也能做到,为什么他们没成为网红?因为可盐的关键,在于一个“可”字,就是网红知道如何加盐不齁到粉丝,也知道如何下重手抓住味蕾。
2017年,天猫曾发布过一个未来商业消费趋势,其中有一个趋势词,叫“玩物立志”,天猫发现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兴趣买单,而且在兴趣领域玩的越来越专业。
网红们现在面临的状态就是: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粉丝比你有才华。
任何文化领域,对内容的渴求一定是越来越精、越来越深的。粉丝们就像一群学堂里的孩子,你教会了2+3=5,下回打算教2+4=6,但是不好意思,他们已经悟通了加法口诀,希望你下回讲的是2×4=8。
记住,我说的是任何领域。就以娱乐八卦类为例,照理说娱乐八卦只是大众茶余饭后的消遣,只是闺蜜之间友谊的催化剂,市面上大部分娱乐八卦账号也都只是碎片化的资讯爆料。
但如果有个账号能拿出当年《新闻调查》的精神,做娱乐八卦的深度报道,那么粉丝就来这里就不止是看八卦爆料,而是来这里看八卦真相的。
可刚,是我加入的一个概念,如果一个网红要保证持久的生命力,他的最有效的做法不是拼命刷存在,而是想办法让粉丝离不开,而让粉丝离不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产出的内容满足“刚性需求”。
在我看来,保质期最长的网红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他们满足的不是粉丝的娱乐需求,而是刚性需求。
“刚性需求”是个市场经济学的概念,很多投资人都喜欢投资代表刚需的市场。什么是刚需呢?水、电、煤就是人类最大的消费刚需,所以小马哥说腾讯要成为互联网的水电煤。
如果把网红们输出的内容看成一种产品,那么我们可以很快区分什么内容是刚需,让粉丝无法离开。
例如:年糕妈妈就是一个十分刚需的自媒体,因为粉丝们是通过这个账号去学习育儿知识,每个新手妈妈她不得不学习。所以,她的微信文章打开率能做到惊人的50%,而行业普遍数据只有5%。
例如:深夜发媸、黎贝卡是时尚博主,她们也算一种刚需,因为买买买才是女人们最大的精神鸦片。
与刚性需求相对的概念叫“弹性需求”,也就是那种可有可无,很容易找到替代品的需求。
简单来说,所有大众娱乐向的网红都是弹性需求,所有生活方式类的网红都是刚性需求。娱乐向的网红可以有更多的内容选择、更大的粉丝量级,但同时也有更短的保质期,更低的内容打开率。
但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娱乐类的网红,也可以通过再定位让自己更“刚”一些,例如你可以尝试和用户的生活场景做关联。
我们还拿抖音的舞蹈红人为例,无论你是技术流舞蹈、民族舞蹈,还是跳C哩C哩一样的简单舞蹈,你都会面临不断涌出的替代者。
现在,我们给你的舞蹈做一个生活场景化的定位,例如“解压舞蹈”。你研发的舞蹈动作、和粉丝的沟通都去强调帮他们解压。如果你的舞蹈真的可以和解压概念做很好地融合,那么久而久之,粉丝就不是打开抖音时,才会刷你的舞蹈视频,而是每次压力大,心情烦躁时就会主动搜你的账号。
总结一下对于网红而言,各家有各家的杀手锏,各家也有各家的难念经。但对于过气这件事而言,原因不外乎四点:媒体环境的变迁、用户审美的疲劳、内容产出的疲软以及市场需求的更迭,以下四个原则就是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有些启发。
跨媒体周期生存持续造浪持续浪别把自己当人看可甜可咸还可刚作者:梁将军,公众号:梁将军(ID-liangjiangjunisme)。铲屎大将军的那个将军,每两周大约思考一个营销课题。
本文由 @梁将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成语:其乐无穷,商品:某摩托车
广告语_____其【骑】乐无穷_______
成语:无微不至,商品:某胃药
广告语______无微【胃】不至【治】_______
、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