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
《屈原》
《卧薪尝胆》
《大秦帝国》
《乱世英雄吕不韦》
《东周列国——春秋篇》
《战国》
《孙武大传》讲述《孙子兵法》作者
《胡服骑射》讲述赵武灵王改革
《姑苏台》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霸主春秋》讲述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
《大秦风云》
《大汉风》
《刘邦》
《英雄韩信》
《钟无艳》齐桓公
《荆轲刺秦王》刘烨
《寻秦记》
《神话》胡歌
电影
《墨攻》
《孔子》
《钟无艳》齐桓公
《英雄》
《荆轲刺秦王》巩俐
《古今大战秦俑情》巩俐
《西楚霸王》
《神话》成龙
···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韩、赵、魏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有关的都是
所以很多,像是讲西施、秦始皇、勾践、屈原之类的都是,很多电视剧啊
电视剧《西施秘史》
没有人知道中国的太监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生活中已经有太监服侍的惯例。太监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都是不好的印象,他们会被人下意识的与奸诈、小人、卑鄙无耻、低声下气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似乎太监这个职业从诞生开始就没干过什么好事,在现代的影视剧中太监大多数也是反面角色。这是由于在中国古代史中,历朝历代都有太监作乱的事情发生,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然而太监中也不是没有好人,他们也曾为国做出不小的贡献。本章节要讲的主角便是两位太监便是两个典型的案例。
太监在春秋时期叫做寺人,是伺候在诸侯国国君身边的下人,主要负责料理国君生活琐碎之事。由于与国君非常亲近,很多国君对身边寺人的信任度和依赖度都较高,所以有时候国君在国家政务上也会咨询寺人的意见。渐渐的有些寺人便因此而上位,堂而皇之的进入朝堂成为了大夫。本章节讲的两位寺人便是齐桓公身边的竖刁和晋文公身边的勃鞮便成为了能够在朝堂参与政事的大夫。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成就最大的两位,历史上并称为"齐桓晋文",受到他们两位信任的寺人却有着超越普通大夫的权力。
竖刁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早有明文记载的,发动政变祸乱国家的太监,把他说成太监乱国的始祖都不为过。他与易牙、公子开方并称为齐桓公身边的三大奸臣,被管仲和鲍叔牙多次上书贬斥。然而由于他们深受齐桓公信任,齐桓公在生活上对他们依赖很大,所以最终引发了祸乱齐国的政变。开始的时候竖刁只是齐桓公身边的小厮,只能感谢掺茶倒水等杂事,与齐国政务无关。由于人长得乖巧,听话懂事,所以逐渐获得了齐桓公的信任。有了国君的信任,竖刁渐渐的就能在齐国政务和后宫事情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便有了狐假虎威的姿态。
据说竖刁是自宫后入宫服侍齐桓公的,齐桓公很感动于是留在了身边。我觉得这就太牵强了,国君身边是一国之重地,怎么可能因感动而安排陌生人?我估计竖刁为了拍齐桓公马屁,将自己入宫的原因进行粉饰是极有可能的。齐桓公是否真的相信这种广告,或者只是爱屋及乌的不戳穿,这都是可能存在的。于是竖刁便利用齐桓公宠信的机会堂而皇之的进入了朝堂,与朝中诸大夫并列。由于竖刁的两种身份,他既服侍齐桓公生活又参与政务,所以在齐国影响力很大,逐渐在朝中引发了议论。
对于齐桓公宠信竖刁等三人的事情管仲是持有反对态度的,鲍叔牙对此更加的激烈,上书要求齐桓公将三人逐出齐国。最终考虑道齐桓公的面子,竖刁等人只是被逐出了朝堂,仍旧留在齐桓公身边。在管仲执政时期,这样的奸臣对齐国政务毫无插手的余地。以管仲的声望和手段,竖刁等人敢乱来就是找死。虽然竖刁利用自己亲近齐桓公的机会进过不少谗言,可对于管仲来说毫无作者用,齐桓公也是一如既往的信任管仲。管仲去世时便预感到竖刁等人的祸乱,要让齐桓公将这些人处理掉,最终在鲍叔牙的坚持下竖刁等人只是被逐出宫廷。
鲍叔牙死后齐桓公再度召回竖刁,并赋予了他很大的权力。老迈不堪的齐桓公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励精图治了心气,反而在竖刁等人的花言巧语之中迷失,称霸春秋的齐国由此开始走下坡路。齐桓公病重时,掌控了齐国宫廷宿卫的竖刁联合齐桓公长子公子无亏发动政变,封闭宫门让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然后竖刁在带兵追杀齐国储君公子昭无果后,逼迫朝中大臣扶持公子无亏上位。后来他也带兵占据朝堂正殿与其它争位的公子对峙,使得齐桓公死后六十七天无人理会。可以说在公子无亏争夺齐国国君过程中,竖刁是乱国的主谋和骨干。
然而这次政变最终没有成功,公子昭在宋襄公的扶持下回到齐国即位,是为齐孝公。而竖刁在带兵阻挡公子昭和宋国军队时被齐国国老高虎和国懿仲诱杀,连他扶持的公子无亏也被乱兵杀死。在中国古代史上乱国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而乱国的太监更是令人唾弃。竖刁在历史上的名声多来自于他祸乱齐国的事情,他也成为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因乱国而被杀的太监。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史中乱国太监不少,而竖刁因为是第一个而被人熟知。从他开始,中国宫廷中的太监便上了国人的负面清单,说到太监给人一定是竖刁这样的印象。
然而晋文公身边的太监勃鞮却与竖刁完全相反,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正面形象的太监。或许是中国太监给人的印象太坏,勃鞮这种正面形象的太监反而淹没在同类的恶名之中。勃鞮最早是服侍晋献公的太监,是晋献公的宠臣之一。由于晋献公晚年宠幸骊姬,听信骊姬的谗言和陷害,派兵逼死了自己的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与太子申生交好,骊姬怕这两位公子报复她,于是让晋献公派出军队除掉这两位公子。而勃鞮便是晋献公派往蒲城追杀公子重耳的军队首领。这次追杀中勃鞮只割掉了重耳的衣角,重耳趁机翻墙逃跑。
公子重耳对于勃鞮的追杀十分仇恨,发誓要上位后要报这个仇。从《东周列国志》和《左传》的文字来看,再结合后来勃鞮与晋文公冰释前嫌的剧情,我觉得勃鞮就是在对重耳放水。当时全国都知道重耳和夷吾是最贤明的公子,勃鞮这么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当时重耳还没翻上院墙,如果真要杀人,又怎么会真好割下一片衣角?况且蒲城已经被勃鞮的重兵包围,如果没人放水,重耳和狐偃等人根本不可能逃出城去。而勃鞮割下重耳的衣角目的只是为了对晋献公有个交代,对于帮着父亲杀儿子这种事情,除了脑残谁都不会当真去做。
公子夷吾即位为晋惠公后派人前往翟国刺杀重耳,勃鞮又成了这批刺客的头。当时晋惠公给了勃鞮三天时间去翟国干活,然后勃鞮跑得很快,提前一天到达了。然而重耳在勃鞮出发之前就有人通风报信,所以提前逃出了翟国。勃鞮抵达翟国后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翟国城门上的巡逻兵发现。勃鞮试图冲入城中,两次被对方弓箭射退,最后只能退回晋国。勃鞮作为职业刺客连城都进不了,那重耳何必仓惶出逃?很显然重耳是知道勃鞮本事的,只觉得没有办法对抗。而勃鞮本就没有刺杀的打算,演场戏糊弄晋惠公而已。
后来公子重耳找秦穆公借兵回国与侄子晋怀公争位,在曲沃即位为晋文公。勃鞮先是实护送晋怀公出逃,晋怀公被杀后又负责收尸和办理后事。勃鞮回到绛城后,晋惠公父子的宠臣吕省和卻芮找他一起谋反除掉晋文公。在吕省和卻芮看来,勃鞮多次刺杀晋文公未果,晋文公杀之而后快,勃鞮自然要抢先下手。然而勃鞮表面上答应对方,接着就找狐偃把那两位卖了。然后晋文公与狐偃、勃鞮设了一个局,接着秦军的手除掉了这两个叛臣。晋文公一开始的确不信任勃鞮,想杀之而后快。勃鞮用管仲射齐桓公的先例为自己辩解,用了各为其主的理由,得到晋文公认可,于是两人冰释前嫌。后来勃鞮成为晋国朝堂的大夫,是晋文公称霸春秋时的重要助手之一。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历记活被模被取略亲心握史被秦始皇焚书坑儒,付之一炬了,对于现在人类来说,那段历史是相对比较空白的,好多东西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