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桓温北伐


原创,时间:2023-02-04 07:00:08

关于桓温内容导航:

1、桓温

公元328年六月,晋,宣城(今安徽宣城)内史桓彝战苏峻部将于兰石(今安徽泾县),兵败被杀。

这个消息远远地传了出去。一位少年此时年方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三年后,正逢仇人丧礼,少年以吊丧为理由入堂内,一气杀死仇人的三个儿子,仰天大笑出门去。

少年当婴儿时就为温峤所称,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 及闻其声,曰 “真英物也!”因温峤赏之,遂以自姓为其名,名曰:桓温。

东晋本就是乱世中的一叶扁舟罢了。

与这叶扁舟并存的,是一团乱麻。而这所谓的“扁舟”内部,也并不见得怎么安宁。

从八王之乱开始,西晋王朝就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随着内乱与外患的迹象愈发明显,皇帝在他的位置上坐得也是摇摇欲坠。终于在不久后的一天轰然倒塌,胡族人就像决堤了的潮水一般,涌入了他们觊觎良久的华夏大地,开始肆无忌惮地掠夺。

不过此时,具先见之明的王导也已协助司马睿,在富饶的南方重新点燃了晋文化的星星之火。

东晋,就在这片土地上,带着他的偏见与理想,开始艰难地向前跋涉。

东晋是个短命的王朝,这是由它的价值观决定的。

魏晋风度,这是我们本就十分熟悉的一个词。由于当时大地被鲜血、残暴、愚昧、混乱所笼罩,使文人们对所谓的自由、真实和美有着过度的向往与沉迷。这在这个并不美、并不真实也并不自由的时代显得有些矛盾,有些病态,尤其是当这种状态普遍存在的时候。

以祖宗何晏的话说,万物已无为本,无是最高的真实,不想虚伪,只能虚无。一无所有,当然真实;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自由。“无”,估计这也是当时的人所能获取的唯一了。

东晋的士族遍地都是,可以说他们的精神就是东晋的精神。一个单独的虚无的人并不会怎样,但一个虚无的朝代则注定短命。

而桓温在东晋的出现,就像一只大手——他本想抓起王座,最后却将王朝一把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桓温对晋王朝主要的影响,就是他的4次战役,以及废立司马奕、改立司马昱。

他的首次西征,朝廷都还没批准,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发。

当时康献太后临朝,朝廷认为蜀地险远,而温兵寡少,为他擅自领军攻敌而甚忧。蜀国似乎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危机,打得很是猛烈,西征军抵挡不住,败势即显。桓温也察觉到形势不妙,命鼓吏发出退军的信号。或许命运之神眷顾着这支队伍,鼓吏将退鼓误打成进鼓。军士们破釜沉舟、殊死一搏,大胜。

这次战役为桓温接下来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让他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朝廷需要他的军事才能和军功,却也惧怕他有不臣之心,滥用权力,所以很难安顿他在朝中的位置,常常尴尬地功高不赏。也正是因为如此,桓温与朝廷的对立关系是必然的。

征途中,有一个小故事:桓军到达三峡时,部队里有个人捕到一只小猿。母猿沿着江岸悲哀地号叫,一直跟着船走,怎么也不离开。最后终于跳上了船,一跳上就马上气绝身亡。剖开母猿的肚子一看,肠子都断开了。桓温听说此事后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人。由此可见,这位平日叱咤疆场的豪杰,也有一番柔情。

西征后,桓温又欲北伐。

此时朝廷已有一定戒心,对桓温北伐的请求置之不理,反而叫褚裒前去北伐,且立殷浩为朝内大将,欲以此与桓温抗衡。褚裒北伐完败,损兵折马。在此期间,桓温不断上书表明欲北伐,此时终于按捺不住,带兵威慑性地朝京城方向行进。腐败的朝廷惊恐万分,连忙对桓温做了大概解释,桓温忿忿不平,只得退回。

虽然如此,朝廷依旧不任用桓温,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予以殷浩很大的支持。但最好的北伐时机已过,再加上殷浩的军事才能也并不怎么出类拔萃,几次下来都是惨败,再让他出征似乎实在不怎么合适,桓温趁机弹劾,殷浩被贬为庶人。

“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 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 桓温开始在朝中独揽大权。

北伐,拉开序幕。

公元354年,第一次北伐浩浩荡荡地开始踏上征程。一切都很顺利。这支远征军还见到了故土的百姓,桓温想帮助他们过上以前的生活,老百姓们都很高兴能再见到故国的人,对桓温感激不尽。可是,当眼前与胜利只差一步之遥时,桓温不知什么原因却停驻原地,没有继续进军。随着双方的僵持,桓温本打算收割的麦子被敌人抢收,粮草和食物不够了。结果,桓温只得撤兵而退,这仗没有粮草可怎么打得下去呀。第一次北伐就此结束。

然而,桓温并没有放弃,继续计划第二次的北伐。两年后,公元356年,桓温就率兵到了洛阳。当时,敌军就埋伏在附近。虽然敌军早有谋略,但还是被桓温一眼看穿了,他早就预料到他们的计谋,这已经骗不了他了。桓温把他们打得卸甲投降,这次才叫真正的胜利了。

但可惜的是,就算桓温收了这片阵地,也没有一个人想过来。桓温都立了这么大的功了,皇帝怕自己保不住现在坐的位置,如果再去桓温收的洛阳,恐怕这个国家最后就得由桓温来统治了。桓温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请求皇帝,还是不管用。无奈之下,桓温只好率兵回国。辛辛苦苦打的仗,就这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他一走,敌军又回来了。

桓温还是无法死了这条心,也没有人能阻止他,公元369年,第三次北伐又开始了。此战前面倒是一直顺风顺水的,但打着打着,遇上了老将慕容德。桓温虽不缺计谋,但跟慕容德比还是忒嫩了点,打了几次败仗后还遭到了追杀和埋伏。这第三次,完败。

三次北伐,有成有败。虽说胜得也不怎么彻底,但还是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也同时将他与朝廷中间的隔阂越拉越大,最终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次北伐时,桓温败得挺惨,当时又年寿已高,这一次的失败无疑对他无论在个人心理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有很大的打击,他躺在床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然后,开始谋划他人生中的又一件大事。

公元371,司马奕被桓温废立。年逾半百的会稽王司马昱登上帝位。

桓温本为废立奕编好了几百句理由想跟司马昱解释,结果登基当天,司马昱老泪纵横,桓温站在这位老皇帝跟前,不禁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司马昱和桓温也算是故交了:

简文为相,事动经年,然后得过。桓公甚患其迟,常加劝勉。太宗曰:‘一日万机,那得速!’

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让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

(——《世说新语》)

可一切交情到了官场上都将变得脆弱不堪。如今,两人只能在泪眼与沉默中对望一眼,曾经的一切都已化为泡影,无能皇帝与野心权臣之间,只有恐惧、无奈、猜忌与争夺,其他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

于是就这样,又一场无声的战争拉开序幕——简文帝VS桓温。

他们之间的战争很有意思,因为对一个意图篡位的权臣来说,桓温对简文帝的态度可以说是好得出奇。

简文帝对桓温来说,是完全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年事已高,又毫无实权和政治才干,而且,常常动不动就老泪纵横……完全是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桓温在这段时间若想篡位,简直是易如反掌,可他并没有这么做。

为什么呢?

因为简文的精神。

简文帝其实挺适合当名士的。他入了皇宫,在后花园里转悠的时候,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这与老庄的“道法自然”,以及当时所崇尚的“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已经十分契合了,简文帝虽天天处在十分压迫的环境下,但还能悟到“会心处不必在远”,也是需要一份真功夫的。

一次,桓温,简文帝和司马晞三人同坐一辆车,桓温私下令人途中骚扰,其余人都乱作一团,唯有司马昱仍是仪态端庄,气宇轩昂,不禁令桓温肃然起敬。

司马昱很安定,有气量,这都是当时那个王朝最看中也最需要的,尤其是前者。它使司马昱从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将桓温稳稳地震住了,保了简文帝的一条小命。

虽然如此,这战争依然在进行着。

简文帝尽自己所能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帮忠臣,以谢安、桓冲、王坦之为首,试图与桓温抗衡。或许吧,是因为这样无声的抗争实在太累,简文帝仅在位几个月就因病去世,享年52岁。

简文帝死前,在一天一夜之内,连发四道诏书,请以大司马桓温入京辅政。桓温不前,司马昱只好写下遗诏,授权桓温:如果太子不值得辅助,可以取而代之,自行称帝。王坦之接到这诏书后,极力反对,当着司马昱的面将诏书撕成碎片。司马昱沉吟良久,将遗诏改成:凡是国家大事都要禀告桓温,太子要像刘备对待诸葛亮一样,敬重桓温。 不久,崩。

桓温此时也已近花甲,在得知帝位并未传给自己时,很是失望。于是申请九锡——这是他为争取这个位置做出的最后的努力。可惜此时的他已为时代所唾弃,这九锡礼一直申请到他死的那一天,也没有行成。

历史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晋王朝,在重演着曹氏的篡位。而这个由篡位开始的王朝,在饱经风霜、艰难跋涉了150年后,似乎注定也要由篡位而终结。而最后造成这个结尾的,桓温绝对是直接影响人物之一。

只不过不论是谁,都逃不过时代的激荡。

369年,第三次北伐,他再次路过金城。

这一年,距他出任琅琊内史的时候已经整整三十七年;距他离开金城,升任徐州刺史的时候也已经二十多年了。岁月无情,当年意气风发的他,现在却抚着当年种下的柳树,不得不感慨万千。史载: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桓温,一个野心家,一个战略家,一个政治家,几乎打遍了当时的天下。

他收复蜀地,三次北征,获得很大的成功。当时无人质疑他,权力甚至一度高过皇帝。

他在东晋的版图上纵横一时,飞扬跋扈。最后,却同无数枭雄一样,渐渐隐没在了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参考文献:

1、《世说新语》

2、《晋书》桓温传

3、《资治通鉴》

4、《魏晋风度》易中天著

其它参考: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百度学术网

知乎网

知网
桓温

2、桓温北伐

桓温的父亲桓彝为东晋尽忠,死于苏峻之乱。桓温少年丧父,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后来娶了南康公主,任琅邪内史。桓温和庾翼是好友,两人相约宁济海内。庾翼非常看重桓温,曾经向晋成帝推荐桓温,认为桓温有雄才大略,希望皇帝予以重视。庾翼有北伐中原的志向,在准备北伐的时候,曾派桓温为前锋小督,率军入临淮。后来庾翼没来得及实施北伐行动就死了。由于桓温这时已经显示了才能,很多人都读三药书尼背源观担兵会认为应该由他统率庾翼的部众,镇守荆楚。东晋州剧令号氧又朝理衣着期永和元年,朝廷下令以徐州合损研些告点该皇针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军尔些紧茶建妈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永和二年,桓温孤军深入沉矛据国衡,经过千里转战,一战破敌,灭亡了氐族建立的成汉,俘获成汉皇帝李势。这样的胜利在握气东晋建国以来是空翻风量至前的,大大振奋了东晋朝野的民心士气。但是桓温的胜利有着一定的偶然因素,在笮桥之战中,东晋军一度处于溃败的边缘,不是袁乔等人在关键掌审走需余动笑这时刻的奋战,桓温将遭到惨败。尽管如此,桓温定谋伐汉的果祖始行既独更断,对袁乔意见的及时采纳,在关键时刻的身先士卒和镇定,都充分展示了桓温的军事才能。但桓温这种孤注一掷的冒险成功,为他以后的北伐失利埋下了伏笔,胜利使他城亲属多注草忽视了这次行动中策略上的缺陷。桓温并没有注意对已占领地区的巩固,和对当地人民的充分安抚。在他返回江陵以后,益州并没有就此源策粮案志平定。
桓温建立大功,朝廷加封桓温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谯王司马无忌加封为前将军。袁乔被封为龙骧将军,封湘西伯。桓温灭亡成汉,建立大功,威名大振,朝廷不能信用,反而猜忌于他。会稽王司马昱与素有盛名的扬州刺史承师边呼支板压答殷浩交接,参与朝政,欲与桓官黑巴背效形温相抗衡。双方的矛盾逐渐加深。成汉的灭亡,应该是东晋趁民心他结士气大振,振作进取的机会,火压通增必调鸡但是朝廷上的内耗却不能使这个胜利起到他应有的作用。
低如图盟沉世买气越胶晋永和五年,后赵主石虎死,后赵宗室争权,国内大乱。正是北伐兴师的大好机会。桓温出屯安陆,派遣诸将经营北方空资革应粮积来曲过曲送。后赵扬州刺史王浃以寿春城投降东晋,西中郎将陈逵进占寿春。征北大将军褚裒上表请伐赵,朝廷恐褚裒深入不利,宜持重。而褚裒以为应该迅速出兵,以造成声那下述甲药表当继末势。于是朝廷加封褚裒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徐、兖、青、扬、豫五州军事。褚裒率领三万人马,前进到彭城,声威所至,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朝野以为中原指日可复,只有光禄大夫蔡谟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次北伐主帅才略不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还有引起朝廷的内乱。不出蔡谟所料,褚裒派遣部将王龛、李迈率领精兵三千接应鲁郡归附的民众,结果遭到了后赵南讨大都督李农两万多骑兵的攻击,在代陂全军覆没。褚裒被迫撤退到广陵。陈逵得到报告,大为恐慌,惟恐遭到后赵的进攻,焚毁了寿春囤积的物资,破坏了寿春城后逃走了。褚裒自请处分,朝廷不许,只是解除了他征讨大都督的职务,让他镇守京口。当时河北大乱,北方的遗民二十多万渡过黄河想归附东晋。由于褚裒的失败后退,是遗民得不到接应,在路上死亡殆尽。梁州刺史司马勋取得了一些进展,他趁后赵内乱之机,从驼谷出击,攻破了长城、贺城,威逼长安,三辅的民众有五万多人起而响应,但是司马勋兵力不多,看到后赵的人马依然很多,不敢深入,在攻破宛城以后,又撤回了梁州。褚裒回朝以后,听到阵亡将士家属的哭诉,惭愤而死。
永和六年,后赵大将军冉闵大肆杀戮后赵宗室以及胡人和羯人,自称魏国皇帝,后赵的许多将领割据一方,并不听命于冉闵。东晋看到中原大乱的机会,再次打算北伐。任命扬州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任命归附的苻洪(氐人,原名蒲洪)为氐王、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苻健(原名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前锋诸军事,襄国公。东晋虽然有北伐的志向,然而放着善战的桓温不用,派遣的殷浩并不善于军事,而苻洪等人却很有野心,趁着北方大乱的机会,进图关中,然后以关中为基地,东进争夺天下。所以苻洪等人虽然接受东晋的官爵,但暗地里也接受后赵的官职,打算乱中取利。
殷浩连年北伐,连年失利,损失了大量的军资器械。桓温乘着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言,上书请罢免殷浩,朝廷不能不罢免了殷浩,流放他到东阳之信安。从此,桓温得以独揽大权。殷浩本来少年与桓温齐名,而心里并不服桓温,桓温也轻视殷浩。不过桓温还是认为殷浩有文臣之才,只是不善于军事,朝廷完全是用人不当,想提拔殷浩为尚书令,以显示他的度量,桓温给殷浩写信,殷浩回信作答,但是殷浩此时已经有点神经质了,总是害怕信中有错,结果反复将信拆了几十次,最后竟送了一封空函给桓温,桓温大怒,与殷浩绝交,殷浩最后死在东阳。殷浩有文才,但是他没有军事才能,最要命的是,他不能用人,不能笼络人才。他对姚襄的处理,除了激化矛盾以外,对姚襄一点作用也没有。就算他暗杀了姚襄,姚襄的部众更会起来造反,也会酿出大乱子。而朝廷用殷浩牵制桓温的办法更是糟糕,殷浩连年失利,损失很大,也错过了几次北伐的有利时机。当桓温能够独揽大权,全力北伐的时候,前秦和前燕已经在北方有了一定的基础,北伐的难度加大了。
当北方混乱的局势渐渐稳定,东晋所面临的主要敌人是占据关中的前秦和已经平定了河北挺进到河南的前燕。前燕的慕容家族曾经奉东晋为主,但是当他们实力强大,地盘扩张了以后,慕容俊就自己当起了皇帝。而统治凉州的张祚表面上还是东晋的臣子。桓温在独揽大权以后,要推进北伐的事业,前燕刚刚灭亡了冉魏,兵势很盛,而前秦由于张遇之乱,关中有不少人起兵反秦,而在前秦的背后,还有凉州的人马可以策应东晋。于是,桓温选择了前秦作为这次北伐的目标。东晋永和十年,桓温统率步骑兵四万从江陵出发。水军从襄阳入均口,到达南乡,步兵从淅川直取武关。桓温又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谷攻击前秦,作为偏师,策应主力的进攻。桓温的部队精锐,来势十分凶猛。桓温的部将首先在攻取了上洛,生擒前秦荆州刺史郭敬,又攻破了青泥。司马勋攻掠前秦西部边境,而凉州方面的秦州刺史王擢也进攻陈仓呼应桓温的北伐。三面夹攻的态势,趋势令前秦的局势岌岌可危。秦主苻健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率领五万大军在尧(左边一个山,右边一个尧)柳迎击桓温,企图先一举击破桓温的主力军。晋军和秦军在蓝田大战,前秦淮南王苻生骁勇异常,单骑突阵,在晋军中来回冲杀了十几次,杀伤了很多晋军将士。桓温毫不示弱,亲自督阵,率领晋军力战,最后秦军大败,遭到很大损失,太子苻苌也被流矢射中,负了重伤。桓温的弟弟将军桓冲在白鹿原也击败了苻雄统帅的部队。桓温一路转战,推进到灞上,直逼长安城下。苻苌率领败兵退守长安城南,秦主苻健率领老弱六千坚守长安内城,将能够调集到的三万精兵由大司马雷弱儿统率,与苻苌的所部会合,一起防御桓温。面对桓温凌厉的攻势,苻健不能不采取了坚守的策略。桓温的声威所及,三辅的郡县都来请降,桓温抚谕居民,是他们各安本业,民众纷纷持牛酒犒劳晋军,观赏晋军的军容,不时有遗老流泪感叹:不想今天又能看到官军的到来。前秦在坚守长安的同时,苻雄统率七千精骑在子午谷袭破了司马勋,司马勋守女娲堡。而凉州方面,王擢攻破了陈仓,斩杀了秦扶风内史毛难。隐居华阴的北海人王猛,博学多才,有大志而不拘小节,他听到桓温入关的消息,去见桓温。王猛在桓温面前一边捉虱子,一边高谈阔论,桓温暗暗称奇。他问王猛:我奉天子的命令,率领十万大军为百姓除害,而三秦豪杰没有人来投效,这是为何。王猛回答:阁下转战数千里,深入敌境,离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不明白阁下的意图,所以不来。这番话,一针见血,直指桓温的内心深处,桓温默然了半天,然后说:江东没有超过阁下这样的人才呀。他任命王猛为军谋祭酒。桓温又与苻雄在白鹿原交战,这次晋军失利,损失了上万人。桓温悬军深入,后勤补给跟不上,他本来打算在关中就地取粮,而秦主识破了桓温的意图,事先把麦子割了,坚壁清野,晋军缺乏粮草,不能不后退。桓温带着关中民众三千多户一起班师,他想带王猛一起走,王猛推辞了。关中的反秦势力呼延毒也率领部众一万多人随桓温一起撤退。苻苌率领秦军在后面不断追击。等晋军退到潼关,又损失了上万人。而苻雄也在陈仓击败了司马勋和王擢,司马勋撤退到汉中,王擢退到略阳。桓温对前秦的北伐行动最终失败了。
桓温注重了夺取益州的经验,所以这次北伐,果断的孤军深入,企图速战速决。但是前秦不比成汉,前秦的内部比成汉稳定,而且前秦在初战失利以后,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正确策略,打算疲惫晋军。而桓温没有注重后勤的问题,所以相持以后,粮草缺乏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他屯兵灞上,并不是不想攻破长安,而是企图等前秦反击,与前秦决战,一举消灭前秦的主力,就象和成汉在成都城下决战一样。因为灭亡前秦,可以让他获得更大的威望,而并非后来人评价的那样,屯兵灞上全然是他的野心所致。苻健还是比较老练的,他采取了坚守的策略,不上桓温的当。而王猛的话,是委婉的劝桓温果敢的深入,如果桓温乘着蓝田战胜的威势,果断攻打长安,前秦有土崩瓦解的危险。桓温屯兵灞上的时候,顺阳太守薛珍也劝桓温直取长安,桓温不听,薛珍率领所部人马独自深入,取得了不少战果。桓温撤退了,薛珍也不能不撤退。后来薛珍向人们宣扬自己的勇猛认为桓温的持重误事,被桓温杀了。而由薛珍的行动可以看出,深入是非常可行的策略。但是桓温顾虑粮草的问题,也顾虑前秦凭借城池顽抗,打算屯兵灞上,一边招降周围的郡县,一边就地筹措粮草,然后再做进取。这样的延误,让秦军恢复了士气,导致了晋军最后的失利,本来形势大好的北伐行动,也因为桓温的战略谋划失误而失败了。王猛弃桓温而去,桓温杀死薛珍,都暴露了桓温的弱点,他并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能很好的用人,太相信自己的能力。而这些,都会给他以后的北伐行动,带来不利的后果。
东晋永和十年,江西(文章中的江西不是现今的江西省,而是指东西流向的长江段以西的土地,大约是安徽一带)流民郭敞等上千人劫持了陈留内史刘仕,归附了姚襄。这一举动震动了建康,东晋朝廷急忙派军队沿长江设防,做好了防守京城的准备。姚襄的部下多劝他回到北方,姚襄同意了。东晋永和十一年,姚襄在外黄攻打冠军将军高季,高季突然病死了,姚襄占据了许昌。东晋永和十二年,桓温上了十余道奏章请东晋朝廷移都洛阳,修复园陵,朝廷不给答复,只是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讨伐叛将姚襄。姚襄的反叛,实在是有损东晋朝廷的颜面,所以要出兵讨伐。而此时的姚襄,正在围攻占据洛阳的周成,周成拼命坚守,姚襄不能攻取。桓温再次从江陵出师北伐,派遣督护高武进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兵河上,他自己率领大军继进。桓温与幕僚登平乘楼北望中原,桓温感叹:使神州沦陷,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能不承担这个责任。记室袁宏说:兴衰都有定数,怎么都是是人的过错。桓温激动的说:昔日刘表有千斤重的大牛,食量是普通牛的十倍,但是它负重走远路,还不如一头小牛犊,曹操进入荆州,就把大牛杀了犒赏将士。桓温发出的这些感叹了,除了对兴亡的感慨,还表达了对当权人物的不满,愤慨他们没有收复失地的雄心,还阻挠自己的北伐。桓温前进到伊水,姚襄不能不停止对洛阳的围攻,他将精兵埋伏在水北的树林中,派使者对桓温说:今天阁下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我应该立刻归降,希望阁下让军队稍微后退一点,我就会出来迎接阁下。桓温回答:我这次是来收复中原,修复先帝的陵墓,和阁下没有关系。如果阁下想来拜见,就在眼前,何必烦劳使者呢?姚襄企图麻痹桓温,没有成功。于是姚襄在水边列阵企图顽抗,桓温披甲上阵,亲自督战,指挥晋军向前猛攻,姚襄大败,损失了数千人,姚襄率领部下的几千骑兵逃到了洛阳北山,后来又奔往平阳,最后死于与前秦的交战之中。桓温率领部队前进到洛阳,周成开城投降,桓温拜祭了先帝的陵墓,设置了护陵官员,修复了被毁坏的陵墓。桓温推荐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谢尚还没有到任,桓温留下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率领二千人马驻守洛阳,迁移归附的民众三千多家于长江、汉水之间,桓温带着周成,率领大军回到了荆州。
这次北伐,由于前秦和前燕尚未争夺中原地区,而姚襄的实力相对薄弱,所以比较成功。桓温请求东晋朝廷还都,有些操之过急,南迁的移民在江南一带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情况已经稳定,而中原地区久经战乱,生产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人口稀少,粮食还需要从江汉地区运过去,暂时不具备还都的条件。而桓温显然也没有做好长期经营中原的准备,他如果仿效祖逖的策略,从北方来的流民中招募人员,在中原地区进行屯田,一边慢慢恢复生产,一边训练军队,先巩固在中原的北伐基地,等有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在上书请求还都,情况就不一样了,即使不能还都,他也可以把北伐的前进出发地从荆州推进到洛阳一带。但是桓温只重视自己在荆州的地盘,没有考虑经营中原的意见,虽然这次北伐收复了这一战略要地,但是后来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前燕的势力逐渐扩大,在徐州方面屡次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少负多,处于不利的境地。东晋的徐州刺史荀羡一度攻取了山茌,很快就遭到前燕的反击,丢失了城池。荀羡在任的时候,尚能勉强和前燕相持。而荀羡离任以后,东晋在中原的防务更是无人主持。接替谢尚担任豫州刺史的谢万,是个恃才傲物的清谈高士,根本没有统军的才能,从来不激励安抚将士。王羲之曾经给桓温写信,认为让他担任军职,根本是用人不当。王羲之还给谢万写信,劝他接近将士,与将士同甘苦,谢万根本不与理会。而朝廷出于不让桓家掌握太大权力的考虑,还是把这么重要的军职授予了谢万。谢万的哥哥谢安也深为担忧,他劝谢万应该笼络部下的将领,让他们感悦。谢万到是召集了部将,但是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拿玉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位将军都是劲卒。这样的话只能让将领感到侮辱,对谢万更加怀恨。谢安没办法,只能给他擦屁股,谢安对队帅以下的将校,都亲自接见,加以笼络,给谢万准备后路。东晋升平三年,泰山太守诸葛攸率领水陆大军两万进攻前燕,进入石门,屯兵河渚,前燕上庸王慕容评、长乐太守傅颜率领步骑兵五万在东阿迎击诸葛攸,晋军大败。东晋又派谢万率领人马屯兵下蔡,徐州刺史郗昙屯兵高平,准备北伐前燕。谢万率领人马进入涡河、颍河以增援洛阳,偏巧郗昙生病了,不得不退回彭城。谢万认为燕军很强,自己孤军不能轻进,郗昙既然撤退了,立刻也准备撤退,结果部下乘机溃散了。谢万自己狼狈而逃,他部下的将士本打算乘机把他干掉,总算看在谢安的面子上,饶了他一条小命。东晋朝廷把谢万贬为平民,连累郗昙也降为建武将军。这样不战而溃的结果使许昌、颍川、谯、沛诸多地方被前燕攻占。真是想不明白东晋朝廷的用人,明明有殷浩这样的前车之鉴,却偏偏又用了谢万这样的人,丢失了大片的土地。
生平四年,桓温派弟弟桓豁率领人马攻取许昌,击破了前燕将军慕容尘所部。东晋隆和元年,前燕将军吕护攻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逃到宛城,洛阳守将陈佑只有千余人马,急忙向朝廷告急。桓温派遣庾希和竟陵太守邓遐率领水军三千增援洛阳。桓温上疏朝廷请求迁都洛阳,请把永嘉之乱以来迁移江南的民众全部北移,以充实河南。著作郎孙绰上疏谏止:他认为桓温此举虽然是深谋远虑,但是操之过急,北方移民在江南已经生活了数十年,扎下了根基,而中原地区一片废墟,环境险恶,如果强行迁移,必然会引起很大混乱。不如派遣有能力有声望的将领镇守洛阳,先经营河南地区,等漕运之路开通,屯田有了一定的积蓄,敌人远避,中原地区有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再谈论迁都的问题。孙绰的意见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桓温却不能采纳,还怪孙绰多事。朝廷上一片反对的意见,最后这个事情不了了之。孙绰的意见是可以考虑的,奈何东晋朝廷偏安江南,根本不做这个打算。而桓温虽然有北伐的大志,却缺乏长期经营的耐心,没有祖逖的眼光,如果能用好北方的流民将是大有作为的,后来谢玄的北府兵就是招募北方流民中的骁勇之士。吕护攻击洛阳不克,遭到东晋军队的反击,中流矢阵亡,前燕军队退回了黄河以北。邓遐进屯新城,西中郎将袁真进屯汝南,运输粮米五万斛以供应洛阳,东晋总算保住了洛阳。前燕镇南将军慕容尘攻击陈留太守袁披于长平,汝南太守朱斌乘虚袭占了许昌。东晋隆和二年,前燕派太傅慕容评、龙骧将军李洪夺取河南。李洪首先攻打许昌、汝南,在悬瓠击败晋军,颍川太守李福战死,汝南太守朱斌逃到寿春,陈郡太守朱辅退守彭城,桓温派西中郎将袁真等抵御前燕的进攻,桓温率领水军进屯合肥,前燕攻取了许昌、汝南、陈郡,将万余户民众迁移到幽、冀两州,留下镇南将军慕容尘镇守许昌。前燕太宰慕容恪再次攻打洛阳,先招抚了洛阳附近的地方豪强,然后派遣将领屯兵于洛阳周围的地区,截断东晋救援的道路。沈劲因为父亲沈充死于逆乱,决心立功雪耻。燕军进逼洛阳,守将冠军将军陈佑部下才有两千多人,沈劲请求赴军前效力,东晋任命沈劲为冠军将军长史,统率自己招募的千余志愿兵前往增援洛阳。沈劲屡次以少敌众,击破燕军的进攻。但是洛阳已经成为孤城,粮尽援绝,陈佑估计洛阳不能坚守,以救援许昌的名义,留下沈劲率领五百人防守洛阳,自己率领其余人马离开洛阳。沈劲不但不为险恶的处境而担忧,反而高兴的说:我的志向就是为国献身,今天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许昌已经陷落,陈佑逃到了新城。前燕将军悦希率领军队夺取了河南剩下的城池。东晋隆和三年,司徒司马昱得知陈佑已经放弃了洛阳,和已经担任大司马的桓温商量北伐的方略,反击前燕的进攻,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晋哀帝死了,北伐的事情不能不耽搁下来。而这时候慕容恪、慕容垂已经统帅大军包围了洛阳,开始了围攻,沈劲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兵力实在是太单薄了,最后城破被俘,不屈而死。至此,桓温上次北伐收复的失地,又再次丧失了。前秦苻坚杀秦主苻生以后即位,得到王猛的辅佐,国力渐渐强盛。太和元年,前秦辅国将军王猛、前将军杨安、扬武将军姚苌等人率领两万人马进攻东晋的荆州,遇到荆州刺史桓豁的抵抗,前秦掠走了安阳的万余民户撤退了。前燕抚军将军下邳王慕容厉又进攻兖州,攻克了鲁、高平等数郡。东晋的南阳督护赵亿占据宛城向前燕投降,前燕派南中郎将赵盘率军从鲁阳进入宛城。前燕的慕容尘又进犯竟陵,被太守罗崇击败。荆州刺史桓豁、竟陵太守罗崇攻破了宛城,赵亿仓皇逃跑,赵盘退守鲁阳,晋军跟踪追击,在雉城击破燕军,生擒了赵盘,东晋收复了宛城。在以后的几年中,东晋的边境比较平静,东晋太和四年,桓温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他率领步骑兵五万从姑孰出发。桓温从兖州出发北伐,郗超以为:道路太远,汴水也太浅,漕运难通。桓温不听。桓温到达金乡,天旱,水道断了,桓温派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桓温乘船从清水进入黄河,舟舰延续几百里,军容很盛。郗超又向桓温进言,他认为从清水入黄河,难以通运,如果敌人坚守不战,粮道又被切断,又不能因粮于敌,处境是非常危险的。郗超向桓温献上速战和持重两策。速战,则以大军向邺城急进,敌人可能畏桓温威名,望风逃跑。如果出城迎战,则胜负可以立决。如果敌人坚守邺城,而是盛夏,百姓散在野外,尽为晋军所有,易水以南都会归附晋军。但是此计太急,胜负难料。如果持重,则屯兵河上,掩护漕运,等物资储备完成,明年夏天再晋军,虽然时间迟了一点,但是可以保证成功。除此二策,仓促北上,深入而不能与敌迅速决战,退必疲乏。敌人坚守不出,等到了秋冬季节,水浅漕运更难通。北方又非常寒冷,晋军又缺少冬衣,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不单是一个缺乏粮食的问题了。郗超所献两策,都是考虑了晋军北伐的后勤问题,可谓是切中了要害,但是桓温都没有听。桓温派建威将军檀玄攻克了胡陆,生擒了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前燕又以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率领步骑兵两万迎战晋军于黄墟,前燕军又大败,慕容厉脱身独逃。前燕高平太守徐翻举郡投降。晋军前锋邓遐、朱序又在林渚击败燕将傅颜。前燕又派乐安王慕容臧率领人马抵挡桓温,慕容臧也接连失利,前燕赶快派散骑常侍李凤向前秦求援。
按:实现统一是困难的,以东晋的北伐为例。桓温在简文帝实施北伐时,不积极北上,东下武昌争权。攻打关中时停驻灞水,坐失战机。不去和司马勋联合攻打长安,让敌军各个击破,把司马勋打败后,回军二战白鹿原,大败桓温,导致这次北伐失利。执行北伐的将领的观念和目的决定了北伐的成败,桓温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自然不会把实现统一作为理想。而且对积极要求攻打长安,渡河取得战果的薛珍,陷害打击。后来任用不善于作战的谢万领军,与简文帝任用谢万为刺史抗衡,以拉拢谢氏为目的,不是以国事安危为目的,不顾王羲之劝阻,都反映了他的个人野心,尽管最终让谢安担任了他的幕僚报答人情,但谢万兵败被贬,这种结局也使谢安对桓温产生了芥蒂,认清了他的个人目的。


桓温北伐

3、桓温简介

一个狼孩,一个被废的皇后,一个最失败的替身。这世间每个人的爱情都是一张限期支票,在这个期限里面,它可以值百万千万甚至数亿,但过了这个期限,不过是一张废纸。
驰骋沙场,他为君,她为将,缠绵罗帐,他是夫,她是妻,只是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他为他爱的人,一次次将她推向修罗地狱,阿左啊,来生我若为王,你必为后··· 
既非梁祝,怎生化蝶。 
寄语多情人,莫为多情戏。寄语多情人,花开当珍惜。 
内容标签:虐恋情深 春风一度 幻想空间 怅然若失
桓温简介

殇璃 作者:雪灵之 一个很虐心的故事,是一个从爱到不爱,从不爱到爱的故事。简介在这就不写了,百度一搜就可以知道。 废后将军 作者:一度君华 看了这本小说是落尽天下泪呀!

行业热门话题:

【桓温北伐】【桓温简介】【桓温伐蜀】【桓温的典故】【桓温怎么读】【桓温和桓玄】【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桓温是个怎样的人】【桓温是桓范的后代吗】【桓温为什么没有篡位成功】



更多插件导航: 问答聚合 问答导航 今日头条 头条聚合 ai原创文章 1024定向养站 1024快速起站 双标题 淘客文章插件 discuz自动发帖 伪原创 配图插件 挖关键词 自助解答专区 投稿 定向养站目录程序 快速起站目录程序 ai写作目录程序